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1982年,领导让我担任掐丝车间的主任。我觉得担任了车间主任,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组织生产和车间的管理上,而我一直喜欢的绘画和创作,这就要有所取舍,所以我很矛盾。
所幸厂里又提拔了一位同事做管理,我专门负责技术。半年后,又赶上厂里“分垄”,也就是把一个大厂分成三四个小厂。我趁机跟厂长提出不当领导的请求,厂长考虑到我的心思,就让我专心做设计工作了。
当时厂里给了我两个学习深造的机会,一个是到职工大学学习,主要想让我拿个大学文凭,但职工大学有年龄限制,我那时候36岁,已经超龄了,学校说只能给结业证书,不能给毕业证书,厂里就没让我再去。另一个机会是1984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要组织一批设计人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珐琅厂给我报了名,我抓住这次机会,开始学习装饰绘画。
这一年,我已经45岁了。这么大年纪,第一次坐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学府的课堂上,说实话,我是又激动又害怕。
1982年,北京珐琅厂第一期青年培训班师生合影(后排左二为米振雄)
激动的是,有这么个机会,可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这可以说,是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害怕的是,自己的年龄和年轻人相比,已经没有啥优势,而且我以前没受过专业的教育,底子薄、基础差,担心跟不上其他学员的步子。
说实话,这批进修生的水平差别还是挺大的,有画得特别好的学生,线条造型勾得又准又快。没办法,我只能继续下死功夫。
为了训练自己手眼一致,看到画到,我扔掉了手中的铅笔,开始直接用钢笔写生。
那段时间,礼拜天和节假日我全部放弃了,公园里、郊区外,连家里抬头可见的每一个物件,都成了我练习写生的对象。比如画工笔画,它跟画写意不同, 必须要交代清楚每一根枝叶的来龙去脉,从哪儿长出来,从哪儿穿过去,这必须画明白。
进修期间,我除了跟老师学习,也很注重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大概是1986年到1988年吧,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为了提高行业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连续举办了数十次,约200课时的专家讲座。我借这个机会又系统学习了“中国工艺美术史”“欧洲三大文化艺术”“西方的工业设计”“西藏古格王朝”等课程。
这种进修学习和培训,对我今后的创作影响十分大。在这几年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冬,我都风雨无阻,每次往返听课行程都在两个小时以上。
我认为,没有在大学里系统地受过教育,就该多听听高人的说法。比如说培训课请天津的音乐教授来讲音乐,他说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像一支大的交响乐,大号一吹,声音是“嗡嗡嗡嗡”,很低沉;小号一吹,声音是“滴滴滴滴”,很清脆。这个就像装饰,大号就像大的背景色,小号像很跳很亮的小色块,是一个一个的小装饰。他的比喻很形象、很亲切,让我印象深刻。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舞蹈家陈爱莲老师讲的舞蹈课。上课那天天气很不好,又是讲舞蹈知识,很多学员觉得跟设计的直接关系不大,就没去听课。我没有犹豫,坚持去了。因为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已经知道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事实上都和美术是相通的,只不过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对自然与社会的不同感受。
那次课收获很大,它使我懂得,舞蹈中的人体造型和肢体线条,实际上也都是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表达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转龙瓶》引起业内轰动
那几年,我是边学习边创作。1986年,我设计了《转龙瓶》。这件作品高127厘米,外层是铜錾胎镂空,内层瓶体通上电可以转动,上半部分装饰白塔楼台,下面有四龙相伴,整体造型玲珑剔透,可以旋转欣赏。
《转龙瓶》在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中央电视台还做了报道。之后,《转龙瓶》又被选去香港参加展览,当时香港的《大公报》也以大幅照片和文字,做了专门介绍。
后来,这件作品被台湾的一家博物馆以16.8万人民币的价格买走了,在厂里一下引起轰动。
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一件普通的高127厘米的瓶子才卖两万多块钱,这一下多了七八倍啊。
为此,北京市珐琅厂特地奖励了我600块钱,那是珐琅厂有史以来,发的最高的一笔奖金,当时很多人都羡慕我。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不断又设计出新的作品。1990年,我设计创作的《粗壮瓶》,被文化部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
北京市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普天同庆》景泰蓝对瓶
1993年,我被国家授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我很自豪, 感到这么多年坚持学习,并坚定走设计创作这条路是值得的。
1997年3月初,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接到北京市政府的紧急任务,要求专门为香港回归创作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将作为北京市政府的贺礼,赠送给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区。珐琅厂作为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旗下企业承办了这项任务。
从接到任务到完成制作,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全新创作肯定来不及。当时,我正在创作一对高180厘米的花鸟图案瓶子,胎已经制好了。厂里研究后决定,就以这对瓶子为基础进行创作。
我们把瓶颈上已经粘上的花纹都去掉,加上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字样,瓶身上保留孔雀牡丹菊花等图案,增加代表香港的紫荆花图案。
就这样,戴嘉林、王建国、杨宏熏、李新民、钟连盛我们几个组成项目小组,分工合作,修改完善,进行色彩稿的创新制作。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光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