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李博生:“玉人合一”的琢玉大师(6)
2020-03-25 21:17 千龙网

《乾坤在握》成国礼

退休后,我的思想更加自由了,更加关注身边的每件事,花开花落, 日满月缺,生命轮回,世间诸态。低首抚摸玉润,触摸更古的历史,仰首顾盼夕阳,感慨春秋如梭。

在这个难得的休闲期里,我完成了一些诠释“家”的 系列作品,如《偷着乐》、《闲趣》、《五谷丰登》、《母子守业图》等。还有一些作品,如《放下》、《禅悟》、《炼己持心》、《闲逸》、《休闲貔貅》等,劝人放慢工作节奏,关注身边美好的生活细节。

在这期间,我还完成了一件对于我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乾坤在握》。在一块半透明的冰种翡翠上雕琢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它作为国家礼品被外交部送给了当时的法国总统。

乾坤在握

《乾坤在握》

这件作品我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其间充满了我对“玉”的全新的认识。

当一块玉完美到没有任何瑕疵,其美丽已充盈全身的时候,对它的任何雕琢,其实都是一种破坏。古语云:美玉不琢。

玉属“乾”,在古代属于男人,象征着阳刚。我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一气完成了几大系列作品——《开天辟地》、《人之初》、《十八罗汉》。这些作品完成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对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解读,并提出了我的观点——“玉之道”。

修身如玉,人玉合一

中国的玉文化积淀了上万年,中华民族用玉的历史伴随着整个民族的文明发展的过程,它是华夏文明的精华。

玉,是大地的舍利,是生发华夏文明的种子。在这个文明的熏陶下,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热情无私地拥抱大自然,崇拜着大自然的威力,也以大自然的品格来修正自己的德行。玉之五德(仁、义、智、洁、勇),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了这个民族的骨髓里。

玉,是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它不属于自然科学。在经历了上万年的挑选后,人们把玉从石中分离出来,并且因其特质给予它在文明中不俗的地位。以至于从文化角度上讲,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谈人离不开玉,说玉离不开人”。

因此“玉之道”亦是“人之道”。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与“大圭不琢,美其质”看似矛盾,其精髓是一致的。对于一块璞玉来讲,如果不是由表及里,取精用弘,通过精琢,赋予它人文内涵,则璞玉究竟还是块“石头”而已。

对于那些人们认为出类拔萃的美玉,其佳良质色已经表露无遗了,不可再刀斩斧凿以破其美。这与老子所说返璞归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玉属于艺术范畴,境界是“至美”。

故此,“良玉琢为器,不琢亦为器也。”此亦“玉之道”。在我60岁生日时,范曾先生赠给我一幅书法“修身如玉”。我很喜欢这四个字,我愿意像玉一样单纯、质朴。玉,就是我的信仰,“修身如玉,人玉合一”,这是我人生的准则,也是我穷其一生的追求。

何为一块美玉?曰:“不干、不涩、不裂,细腻无贼亮之光,莹而无暇者,美玉也。

11李博生

翡翠《十八罗汉》之一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