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生
作者小传
李博生,1941年10月生于辽宁大连,祖籍河北。笔名岑源,号敬石人、蒸笼居士,作品标记为倒葫芦。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58年,李博生进入北京市玉器厂工作,先后师从老一代玉器行业“四大怪杰”中的何荣、王树森二位艺术家学艺。
李博生的作品取材广泛,构思精巧,创意求新,琢治细腻,生动传神,小中见大,大中求精,既保留了浓厚的传统风韵,又赋予其深远的寓意。其治玉风范博大精深,在中外玉器行业中有广泛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品有:珊瑚《鼓上飞燕》,俏色玛瑙《恨福来迟》、《无量寿佛》,玛瑙水胆《夜游赤壁》,玛瑙、木变石结合《玉拳套》,松石《人之初》,碧玺、木变石结合《共鸣》,翡翠《朋友》等。其中《无量寿佛》于198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夜游赤壁》于198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百花奖“希望杯”奖。《共鸣》于2004年荣获巴黎万国博览会百周年纪念特别金奖。《貔貅》、《佛手》于2006年、2007年分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关羽》于2008年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李博生曾受邀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以及中华世纪坛等单位做传播中华玉文化的系列演讲,被誉为“玉文化的传播者”。
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回想起来,那一片泛着金色光芒,蔚蓝色的大海和海边上那片绚烂的石子滩,恍惚间还历历在目,似如昨日。《说文解字》中说道:“玉,石之美者。”我自认为是一个与玉相伴一生的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和美丽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1年,我出生在大连海边,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叫它“褐石礁”。我记事很早。记得我才一岁多点,比我大很多的姐姐经常带着我到海边玩。
我见到了大海,知道了涨潮与落潮;我看到了沙滩,认识了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子。记忆中,那时的我总是在奔跑,追逐着潮水,时涨时落。
那时的沙滩上布满了美丽的石子。灿烂的阳光下,那些石子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璀璨。现在回想起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只能用“神奇”二字来形容。那片布满石子的沙滩,如今仍然回荡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其实那就是我的童话,那里便是我一生寻梦开始的地方。那些石子闪烁在沙滩上,也一直闪烁在我的心里。这就是我与美丽石头的最初邂逅。
我时常想:人的一生,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了的,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吧。如今我已年过七十,那些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仍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在梦里,我仍然在奔跑,在寻找潮水中的小石子。恍惚间,璀璨的石子忽而是我,忽而是石子。坚持留下来
记不清是哪年了,我们全家搬到了北京。1957年的时候,我从北京市第七中学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上高中。为了帮助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我到劳动局登记就业。
那时,社会上普遍认为“厂”比“社”要大、要正式。由于我是家中的长子,所以我幼稚地认为,一定要找个带“厂”字的单位。就这样,我选择了当时带“厂”字的单位——北京市公私合营玉器厂。当时和我一样面试通过后进厂的有两百多人,但不到一年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一年半以后,只剩下四五个人。其实后来回想,大家是认为“厂”里面的工作情景,应该是穿着整齐的制服,干劲十足的工人阶级的模样,而不是我进玉器厂所看到的这样:手工艺人们使用着传统的脚蹬手磨式磨玉机,满身沾染着旧社会手艺人的习气。这也许就是大家没有留下来的主要原因吧。
当时,我心里也不是很想得通,也不是滋味,也动摇过,但最终我还是决定留下来。我觉得既然选定了,就不能放弃,就应该坚持到底。这也是我这一生所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