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杨士惠:写入《毛选》第五卷的老艺人
2020-03-25 21:02 千龙网

杨士惠

杨士惠

作者小传

杨士惠,字润生,1911年12月出生于一个老北京手工艺人世家。祖父杨启海、叔祖父杨启元都是当时木雕、牙雕行业中的雕刻能手。杨士惠幼年便显现出对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常描摹画片人物,以此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1923年,12岁的杨士惠师从叔祖父杨启元,在其开设的雕刻作坊“元利局”学习象牙雕刻工艺,由此开启了他几十年的牙雕艺术生涯。在学徒的四年时间里,杨士惠先后学习了木雕、牙雕技艺,熟练掌握了全套的传统雕刻技艺。由于自幼展现出的艺术才华,他的雕刻学习并非完全循规蹈矩,而是有自己的新意,常常琢磨如何使作品脱离单纯的“匠气”,进而追求“雅气”,这对杨士惠今后的牙雕风格奠定了基础。出师后,杨士惠又先后在当时牙雕能手曹斌、刘德良等人的作坊里从事铲活,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并在1932年与其弟杨世忠一起开坊招徒,共同进行牙雕创作。

1936年,25岁的杨士惠开始专攻凿活,并深入钻研镂空雕等技艺。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耄耋富贵花筐》、《古代小帆船》、《薄胎花卉瓶》等珍品。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北平牙雕行业的萧条,他曾一度失业。1941年经人介绍进入“荣宝斋”帮活,并于1942年创作出了享誉国际市场的《蝈蝈白菜》,该作品所用的雕刻方法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牙雕技法在牙雕界得到广泛推广。1947年起,杨士惠开始研究中西画作,力求作品“脱俗增雅”,并开始创作立体人物雕刻,与其弟共同创作了极具艺术特色的《风带仕女》,一改传统牙雕“棍子人”的形象,在牙雕行业轰动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杨士惠的牙雕创作进入了巅峰。1952年其创作的象牙作品《颐和园》作为国礼赠送给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1955年杨士惠荣获第一批中共北京市委授予的“老艺人”称号。1956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他代表全国手工业劳动者向毛主席呈送报喜信,并于同年2月和全体特艺行业代表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同年3月其创作完成庆祝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北海全景》。1957年其担任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创作出了多件牙雕精品。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劳动,并在劳动期间,于1974年参加了我国赠联合国礼品《成昆铁路》的创作。在1977年出版的《毛选》第五卷上,毛主席称赞他为“很高明的艺术家”,为其平反,同年调回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恢复原职。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创作了《周总理胜利凯旋》,该作品的复制品赠与日本。1979年其获得轻工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家”称号,同年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被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1987年11月12 日,杨士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口述人:杨宗林(杨士惠之子)

            杨秀玲(杨士惠之女)

十二岁开始学徒

我们的父亲杨士惠自幼聪明机灵,我们的爷爷本来想把他培养成读书人光宗耀祖,可是父亲从小就喜欢看画片,描摹上面的人物,对读书压根儿不上心,10岁的时候就辍学了。

父亲12岁时被爷爷送到我们“老祖”(太爷爷的弟弟)那儿学牙雕。当时就是想着有门手艺也有个饭碗,虽然不能像读书人那样大富大贵,但至少也能养活自己。

其实我们老杨家也是牙雕世家,老祖杨启元自己开了一间作坊叫“元利局”,收了不少学徒,我们的父亲也是其中一个。但拜了师就是师傅,虽然还有一层亲戚关系,但老祖对父亲并没有一丁点放松,就像对其他徒弟一样严格。当他发现父亲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的时候,就会拿着大烟袋狠狠地打父亲一下,毫不留情。

进作坊的头一年,按照规矩学徒是没有机会学手艺的。学徒期一般是“三年零一节”。第一年只是干些烧水做饭,甚至是哄孩子的零活,第二年才开始从磨活学起。因为牙雕这门手艺铲活用的凿子都是要自己去做的。所以就算后来父亲有名气了,因为做活的工具少,凿子也还是要自己磨的。

真正开始学艺时,父亲先学的是木雕,做些雕花之类的小活,后来才开始学牙雕,以深浅浮雕为主,学到第三年的时候就基本能上手了。

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祖的手艺不可能全都传给父亲,可父亲就爱动脑子,做活不死板,经常琢磨出新点子,不像他的师哥们那样只会按师傅的路子走。

那时候,我们的爷爷以挟包串街收旧货(俗称“打鼓儿”)为生计。有位朋友是小学美术老师,他看了父亲做的活,就和父亲说,现在很多人的作品都带有“匠气”,你得追求“雅气”,应该多看看大画家的名画,不能只按部就班地做活。这对父亲的启发很大,因此他后来在牙雕创作时一直在追求艺术感。作品不仅要工艺精细,而且还要有内涵、有动感、有情感,生动传神,这一点就是父亲最早的创新。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那么一个特殊的时期,父亲能在牙雕行业里取得了很多成绩,与他在创作上始终追求“雅气”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