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让著名教授赏识
我做雕漆30多年,可以说把这门技艺吃透了,脑袋里也装的全都是雕漆,所以技术上有什么“疑难杂症”,我都能够解决。
说到这里,我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大观园宾馆的两根雕漆大抱柱,当时已经制作完成,却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我们平时制胎大都是木胎、铜胎,可这两根大抱柱用的是铁胎,因为受潮, 铁皮生锈,附着力不强,漆从上面全部掉了下来。
工期不等人,大伙面对这样的难题一筹莫展。最后,厂里的领导找到了我,问我怎样才能解决。
我当时就说:“无论如何也得解决!”
这项任务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为了减少厂里的损失,我把脱落的漆片一块一块揭下来。从两根十米的大抱柱上揭下来的漆片,足足放满一间百余平方米的屋子。
我们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多月。先把原来掉落的漆片重新用大漆灰一块一块全部黏合回去,然后抱柱也用大漆做了处理,最后真的是看不出来是重新贴上去的。直到现在,这两个大抱柱依然完好如初。
有几次,我路过右安门,专程进去看看,当看到经过我的手修复的柱子巍然屹立,心里会涌起一种自豪感。
1996年的一天,中央工艺美院的袁运甫教授找到我。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一见到我,他就由衷地向我道谢。这位著名教授为什么要谢我呢?
原来他的儿子按照文化宫的要求,设计了一组编钟架。整个架子用雕漆来覆盖和装饰,可是找来的制作人手艺“潮”,做出的活儿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双方因此还发生了不愉快。
后来,这件事让袁运甫知道了,让他儿子找到了干雕漆出身的我。我看了看架子上的雕漆活儿,一下就找到了“病根”。因为漆本身是软的,要是把漆整块嵌到架上,漆会全部开裂,根本不能完成。
所以,我将原先开裂的漆铲掉,选用带有麻布的漆片用来刻板, 薄而软,且可以很好地附着在凹面上,压完之后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然后,我再根据设计要求嵌漆。最后呈现的实物达到了最佳的视觉效果,客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这个人虽然生活比较糙,可是心细,内秀,喜欢动脑子,勇于挑战,愿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可以说,我的几件代表作都是带有挑战性的,比如为中南海设计制作的大型壁画、文化宫的大型编钟架,还有1999年澳门回归时,北京市政府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礼品《花好月圆》高浮雕大圆盘,以及《颐和园三景》等。
这些精美的雕漆作品,为北京的雕漆行业争了光,也是为我前半生在北京市雕漆厂从事雕漆事业画上的圆满句号。
为中台禅寺雕制大赏瓶
从1989年起,由于多种原因,企业效益不好,北京市雕漆厂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997年,北京市政府出台“抓大放小”企业改革政策,工美集团的大部分企业都下放到了区县,而区县对工艺美术并不了解,也谈不上重视了。更何况北京市雕漆厂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什么销路,属于经营亏损单位,连厂房也改写字楼了,所以雕漆业一下跌入谷底。
那几年,厂里的职工人心涣散,不知道今后的出路在哪,企业如何发展,许多职工只好自谋生路。最后,800多人的厂子,就剩90多人还在搞雕漆。
由于雕漆行业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越来越不景气,2000年,在给中南海做完大壁饰后,根据行业的特殊性(雕漆属于有毒有害类行业),我55岁就办理了退休手续。2003年,北京市雕漆厂也全部停产了。
2006年,北京市雕漆厂老同事到福州看望正在为中台禅寺制作雕漆大赏瓶的满建民(左四)
我是1997年北京市政府确认的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退休后,我在家待了几年,因为身怀雕漆绝技,却没有用武之地,我感到十分苦闷。不过,在家赋闲,我仍然没有放下自己的雕漆手艺和创作。
2004年,福建省福州市一位木雕厂的老板,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找到我,因为我是协会雕塑研究会的会员,又是小有名气的雕漆家。他向我发出邀请,为他承揽的台湾南投县中台禅寺项目,制作一对题材为“华严经相图”,高3.1米的雕漆赏瓶。
我一听说是做大瓶,而且瓶高3米多,可以说是雕漆制作史上最大的花瓶了,顿时欣喜不已,随即便带着两个师弟,去了福州,可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4年。
本来按我的预计,大概两年就可以完工。结果这位老板又请我再做一对,留作自己珍藏,就这样,我一共做了两对,用了4年时间。
这4年,跟我来的师弟因为生病都回北京了,只留下我孤军作战。一年365 天,只有春节的时候,回北京住上10多天,其余时间都在福州练活儿。
说实话,这4年制作大瓶的经历,真的很辛苦。在福州的制作期间,我一个人买菜做饭,顾不上北京的家,一门心思全扑在了雕刻创作上。
为了确保项目的制作周期,我在福州当地收了徒弟,边带徒弟边制作。4年带了4个徒弟,他们长进都很大。现在,他们还在从事这个行业,而且干得相当不错,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福州的4年里,我还先后制作了6对《故宫坐狮》,为香港客户定制了4组高2米、宽1米的挂屏。
我用4年的心血,还有对雕漆专业的执着追求,赢得了台湾中台禅寺的认可。后来他们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表达了对我的敬意。
听去过台湾中台禅寺的朋友说,现在中台禅寺里,有一个写着我个人简介的牌子。中台禅寺在为游客进行讲解时,会专门介绍我制作的这对大瓶。这也算是我为推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做的一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