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宋世义:“北派”玉雕的开拓者(2)
2020-03-30 16:53 千龙网

在工艺美校学雕塑

正是因为几位恩师的精心培育,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就义无反顾地去报考了美术院校,并为这个目标做了长期的准备。

我报考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和北京艺术学院附中,最后我被这两所学校同时录取了。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因为这样能使我以后的在艺术之路上自由探索,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梦。

1958年,是北京市工艺美术发展的最好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等,都是这一年成立的。国家对我们学校的扶持力度很大。

学校最初在西郊马神庙,后来用修建人民大会堂剩下的材料,在龙潭湖建了新校舍。那里的教学设备非常先进,比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设备都要好。

学校在龙潭湖畔,风景非常优美。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我们每周只有周六下午,才可以回家,还要在周日晚上之前赶回学校。学校的待遇非常好,不用交学费和食宿费,并且在伙食上极为优待。我们还有助学金和补贴,拿着学生证去图书馆、美术馆、故宫,都是免票的。

我是1960年9月入学的,当时学校有雕塑、装潢、金属、染织四个专业,每个专业有二三十人,我学的专业是雕塑。

雕塑专业分了四个小类:牙、玉、石、木。这四个小类我们都要学习,还要学习泥塑和造像。除此之外,还有四大理论课和四大基础课,分别是解剖、色彩、透视、文艺理论和素描、国画、图案、泥塑。

这四年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我们要完成一般美术院校的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还要有传统工艺的专门训练,去工艺美术的工厂里动手实践。

接触玉器行的老艺人

到了第四年,我们就确定了具体的学习方向,我也是这时候,才开始接触玉雕。那时我们到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去实习,请玉雕行里的老艺人们到学校里讲课,潘秉衡、何荣、王树森都给我们上过课。

在实习期间,我与潘秉衡和刘鹤年两位老艺人接触较多,经常听他们讲行里的老故事。

潘秉衡比较幽默,喜欢京剧,讲起故事来一套一套的。刘鹤年讲玉雕工具的使用比较多。另外,刘德瀛也来给我们上课,做象牙雕刻的杨士惠也来过不少次。

有一位同学做的仕女雕塑,胳膊露在外面,杨士惠老艺人就看不惯了,说做仕女要讲究时代的特点。这位老艺人很幽默,他说:“你们知道孟姜女为什么嫁给范喜良吗?就是因为她在范喜良面前,无意中露了胳膊。”

这些前辈老艺人,都不一味着眼于具体的东西,而是讲玉雕的规律和方法, 这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跟着这些老艺人学习,使我具备了一定的欣赏玉雕水平的能力,形成了能够独特的观察玉雕、理解玉雕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也被他们勤奋和执着的精神所感染。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