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英语、电脑,学会驾驶
我从事雕漆这门工艺已经有几十年了,时代在飞速地发展变化,今天和从前相比真是大不一样了。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雕漆行业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有所发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赶时髦”学习了三种通用技能——英语、电脑、驾驶,当时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如今看来,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四十多岁开始学习英语。当时我是零基础起步,自学了两年多就能阅读英文报纸,看一些外文资料了。掌握英语对于我后来学习电脑帮助很大。
我和电脑的结缘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电脑虽然属于刚刚兴起的新事物,但我觉得它在未来的作用不可限量。于是我找到北京市雕漆工厂厂长,对他说:“你是不是还想让咱们厂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想,那电脑的问题就必须着手解决。”
就这样,厂子当时购进了三台电脑,厂长一台、财务室一台、我一台。我学习和使用电脑全部是自学,开玩笑讲就是“瞎摸”。
当时电脑还是DOS系统,CAD、Photoshop等制图软件都是英文版,里面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我把这些英文单词写在纸上,密密麻麻地贴在对面墙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晚上自己一个人看书。我学完以后将这些资料送给我的同事,人家也是“如获至宝”。
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电脑设计制图了,恐怕那个时候在全行业也是不多见的。现在我的工作室更是能够做到机械化制图。对于雕漆的前期设计制作,我认为电脑是一个很好的帮手。过去手绘设计稿的时候,一遍一遍地画,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现在我是先画草图,定稿以后输入电脑再进一步细化。木胎的设计用CAD,雕漆纹样的设计效果用Photoshop。这样一来我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构思上,而不是在反复描画中浪费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997年,我又学会了开汽车。那年是国家放开司机职业管理的第一年。有了这么好的机会,我第一时间报名学车。不到半年时间,我就拿到了驾照。学会驾驶,出行就方便多了。我还记得我买的第一辆车是“桑塔纳”。
我喜欢开车,更喜欢自驾游。现在还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外出游玩。2013年“十一”期间,我就组织大家一起自驾游进西藏。
从青海入昆仑山口,之后一直开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我60岁那年就自己驾车去过一次西藏了,这是第二次。
成为雕漆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在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就是希望做些好东西留给后人,能把雕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也希望能为雕漆的振兴创造些条件。
我这几年还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坚持做精品。我们在2014年做了一件《剔红五岳长春宝座屏风》,八九个人不间断地做了近五年,光是它的设计就反复推敲了一年,基本方案就有两个。它的设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创造,不是一般的画两朵牡丹、几个人物就完事了,需要从整体上细心推敲、把握,以及作品的定位、体量、题材、造型、施工等都要考虑到,缺一不可。
作为流传了上千年的技艺,可以说现在的雕漆技艺已经很成熟了。雕漆的制作工序繁复,要靠长期、综合的专业训练才可能出成绩、出精品。因此,对于雕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错误地把本应属于艺术品的雕漆当做“手工业品”去大批量生产,这样也就要求原本细分工艺、工序的雕漆“简单化”了,这对于本该作为艺术品的雕漆来说,肯定是不利的。虽然卖得便宜了,却使得雕漆艺术品的整体价值下降了,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也大大减弱了,艺术上的个性也几乎没有了。艺术品的成分下降,手工业品的成分上升,乃至最后完全成为了“手工业品”。雕漆行业曾为国家创收外汇、带动就业,养活了一大批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包括雕漆在内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就显现了出来。就算规模再大,“手工业品”也是人力劳动,面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处于弱势的工艺美术行业也就被边缘化了。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手工艺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北京的工艺美术品又发展出了新的规模,树立了新的旗帜。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雕漆在内的工艺美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提出来了。“手工艺品”再次被人们所认识,证明了它是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而且是很重要的文化产品。我认为人类虽然有不同的语言,但在文化艺术方面是相通的,作为物质的载体,雕漆和其他工艺美术品真正的价值也就此体现了出来。
文乾刚在雕刻《剔红居庸叠翠宝座屏风》
让我特别欣慰的是,2006年雕漆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我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几年雕漆行业虽然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客观来讲,从从业的人数、新老团队的交接,到技术高度的提升等方面还远远不够。围绕雕漆艺术,我认为将来可以搭建这样三个平台:一个平台是属于核心制作技术的平台;一个是市场销售的平台;第三个平台就是后备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雕漆艺术本身也需要不断的进步。这就需要从事雕漆艺术的工作者在学术上得有一定造诣。原来包括雕漆在内,我们整个工艺美术行业整体文化水平都“偏低”,制约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这几年我陆陆续续收了一些有才干的高学历年轻人做徒弟,我在其中也找到了几名在雕漆创作设计上具有一定水平的可塑之才。我相信,通过重点培养,等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并稳定以后,雕漆艺术就能真正恢复繁荣了。
2010年4月文乾刚(左二)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的师生交流
2013年,我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了我的工作室。上联是“行云流水刀剔去”,是指我们雕漆过程中运刀、雕刻的理想状态,如“行云流水”一般;下联是“驻丹微霞心髹来”,“驻丹微霞”是形容雕漆艺术品的外观色泽似丹似霞,美轮美奂,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举。但是这样精美的艺术品,是用心用力去创作完成的,这里面凝结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只能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想这副对联,是我对自己五十多年雕漆人生的一个总结和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