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文乾刚:雕漆大师“文氏剔红”(2)
2020-03-28 13:50 千龙网

刚进厂就被当作后备干部培养

现在谈起来,很多人都误认为我们的厂名是“北京市雕漆厂”。实际上,我们厂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厂名是“北京市雕漆工厂”。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我们厂由合作社变为了大集体企业。当时,所有国有企业都叫做“厂”,而我们这种大集体企业都叫做“工厂”。所以,别小看这一字之差,这个“工”字,反映了我们厂的性质和来历。

1962年,我调入北京市雕漆工厂后被安排在了设计组,但厂领导并没有让我做设计工作,反而把我安排到各个车间进行劳动。我在每个车间、每道工序当工人,但每个工序都干不了几个月,刚熟悉、掌握,就又被派到下一个工序去了。就这样不断变换工种,我在各个车间锻炼,一干就是一年半。

当时,我对于这种安排觉得莫名其妙。我心想:有必要学这么多东西吗?我毕竟是艺术院校毕业被安排到厂里做技术工作的啊。但那时候人们干工作讲的是“螺丝钉精神”,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听从指挥,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不能说“不”。所以尽管我有些不理解,但还是能够认认真真地干好每项工作。

图1文乾刚和他的毕业作品(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

文乾刚和他的毕业作品(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

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从老领导那里得知,当时厂里要确立二梯队领导班子人选,我入厂之初就被作为技术方面的后备领导进行培养。当时的培养方式就是把我放到每道工序上去学习锻炼,目的是要培养我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领导是明智的,正像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雕漆制作的全部流程工艺,也为我后来成立雕漆工作室,取得今天这些成绩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这段经历让我“立了起来”。

规范传统的制漆配方

我在北京市雕漆工厂的各个车间劳动期间,用心学习每道工序,钻研每项技艺,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制漆上的问题。

制漆是雕漆前期的一门工艺,原来以为这是个力气活儿。那时没有机器,都是手工制漆。在制漆车间,我看到的劳动场景是这样的:工人们光着膀子,拿一根棒子不停地搅动面前足足三十公斤的原料漆。在潮湿闷热的车间里,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浑身大汗淋漓。

我干了三个月的制漆,渐渐地发现这道工序可不仅仅是力气活,它难就难在原料的配制上。在我来到制漆车间之前,制漆的配方都是在老师傅们的脑子里,由老师傅们“口口相传”的。每次制漆,老师傅们就叫我过去说配方,然后就让我干去了。有时候,老师傅们也会把配方写在一张纸片上随手递给我,让我照着上面写的去配制。

当时我就想:老是这么下去哪行啊!因为原料漆有很多种,每种配方都不一样,也都有严格的配制要求,如果出一点差错,配出的漆就会有变化。作为雕漆艺术制作的企业,制漆的配方应该资料化、规范化。

于是,我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制漆的配方问题,终于整理总结出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工艺标准,让制漆这项技术从原来的没有任何文档记载,到现在有资料可查。

图2文乾刚整理的罩漆配方

文乾刚整理的雕漆颜色样板

当时我进行这项工作时,并没有人给我下任务,资料整理出来了也没有人要,根本没人重视这件事。直到1962年到1966年间,企业按照上级要求规范经营,开始建立技术档案资料,我整理的制漆配方资料才得到了厂里的认可,它的作用也在日后慢慢体现了出来。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