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文乾刚:雕漆大师“文氏剔红”(3)
2020-03-28 13:50 千龙网

在山区画毛主席像

我刚进北京市雕漆工厂的时候,雕漆产品就是那几种,说白了就是“瓶罐盒盘”——瓶子、罐子、盒子、盘子。我和另外几个同事历经几年磨炼,共同进行了北京市雕漆工厂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新,每月推出上百款雕漆产品新样式。

那时,我白天负责技术管理,给新产品计算劳动定额,晚上研究设计室的新产品图稿,测算工料。到“文革”前,我们厂子的雕漆品种已经发展到了上千个,雕漆工厂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很高的声誉,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文革”期间,我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划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下放到了车间参加劳动。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当时全民构筑人防工事,我又被派去挖防空洞,并且成了电焊工,主要焊接构筑人防工事的钢筋。

这之后,我被“发配”到门头沟山区的上清水村双林寺搞绿化,一干又是一年多。在双林寺搞绿化时,有一天,有人来我们绿化队问:“你们谁会画毛主席像?”

我从小就学美术,画毛主席像不成问题。于是我站起来说:“我会画!”

来人打量着我,问道:“你行吗?”

我毫不犹豫地说:“我行!我上小学时就学画画儿,前几年,我画过的毛主席像,还受到过表扬呢。”

就这样,我被安排在附近的村里专门画毛主席像。这一画还画出了名气,各级绿化队听说我画毛主席像画得好,只要一有画毛主席像的任务就来找我。

我当时还做了个工作表,把附近哪个林场要我去画画儿的安排都一一列了出来。这样一来,在那个特殊时期,我得到了非常宝贵的画画儿的机会。

但是“好日子”不长,一年以后,我被调回雕漆工厂。“文革”这段时间,我一直是雕漆、劳动,劳动、雕漆交叉进行的。

 立体雕漆大“造马”

记得是1975年的时候,我们厂的技术副厂长、我的师傅朱庭仁来找我。他对我说:“从现在开始,你就别劳动了,恢复你原来的技术职务。”

我问:“我在哪儿办公?”

“你看见厂长办公室上面那间小屋了吗?先在那儿,就你一个人。”

“我归哪位领导管?”

“现在还没安排你的岗位,你就归我直接领导。”

“那我有什么任务?”

“你爱干吗干吗。”

多奇怪!我琢磨可能是让我休息休息吧,那我干吗呢?还是画油画吧。因为没人管,我还在上班时间外出写生呢。利用这段时间,我参加过三次北京市美展。

就这样过了近一年的时间,我想想自己也三十多了,老这样也不是个事儿呀。怎么办?还是得做雕漆,这是正经事。

我是学雕塑专业出身,在雕漆工厂的这些年,我认识到基于平面造型的传统雕漆工艺品在纹样上非常精彩,而雕塑更注重整体造型。于是,我就尝试把注重表面的雕漆纹样与具有立体美感的雕塑结合起来,终于做出了“立体雕漆”。

与传统的雕漆工艺品不同,“立体雕漆”首先是一个立体雕塑造型,造型就是一件工艺品,表面上利用了雕漆纹样的处理办法。其实比起“立体雕漆”的叫法,我觉得叫“雕塑型雕漆”、“立雕型雕漆”更准确。

当时,我们通过这种工艺制作了一批人物、动物造型的工艺品,其中最成功的就是马的造型。这个以马为原型创作的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在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的一次参观。当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唐墓出土的三彩马的造型非常漂亮。我便利用三彩马的造型特色,加上传统雕漆工艺的表面装饰创作出了“立雕马”。

图3文乾刚创作的雕漆马

文乾刚创作的《立雕马》

一天,“立雕马”刚做好胎正在涂漆,还属于半成品,北京外贸公司的一位领导来我们厂里选产品,在我工作的那间屋里,一眼就看到了这件半成品,脱口而出:“这个好!”并且连连称赞。

当时,正是仿唐三彩马工艺品出口的高峰时期,大家都在做,各种材质都有,外贸市场需求量非常的大。

外贸公司的领导说:“我见过无数的仿唐三彩马,这个是做得最好的。你们卖多少钱?”

陪同的何守一厂长脱口就说:“一万五,一个!”

“先别说价格,你这件作品每个月能给我做多少件?”

何厂长被问的一下没词儿了,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研究一下。”

“行,我等着。这种马,你们有多少,我就要多少。”

其实当时人家就看出来了,我们根本不具备大规模的“立雕马”生产能力。

送走外贸公司的领导后,何厂长来找我:“文乾刚同志,你这次的设计非常成功。你也知道,刚才获得了外贸经理的肯定。但是光这可不行啊,你现在的任务是要把它变成批量生产、多种规格,你要让全厂的人都来生产你这个马。”

那时候,我创作这件作品完全是主动的,不属于一般的创作任务,我是真心希望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雕漆艺术形式。我觉得能为全厂以及雕漆行业作点贡献那是应该的,所以欣然答应。

要变成全厂的规模化生产,首先得有能够批量生产的石膏模具。我认为这是当时最大的一个难点。

“造马”忙不过来时,我请求厂里派几个人来帮忙。没想到他们把厂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全给我派来了。当时的情况是“一个干的、一个看的、一个捣乱的”。

每次来料是十多吨石膏,就堆在楼下,他们谁都不干。我说:“你们都甭搬,就我一人搬吧。”

一周的时间,我每次搬两袋共计40公斤的石膏,这些来给我帮忙的人就在旁边看着我一个人搬,谁也不动手。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通过当时的搪塑工艺解决了批量生产的问题。就这样,凭我一个人的努力,批量生产的困难克服了,“立雕马”研制成功了。这样一来,“立雕马”产品的局面就打开了,可以说在海外市场上一炮而红。

厂子从1978年开始大批量生产“立雕马”。当时,外贸公司的收购价是7500元一件,成对卖,也就是15000元一对。你知道那个时候15000元是什么概念吗?当时我们的每月平均工资还不到40元。这让我们厂的领导乐得嘴都合不上了。“立雕马”的价格和最高几百元一件的其他雕漆产品相比,简直是天价。那时,我带领大家疯狂造“马”,雕漆工厂的各个角落都摆满了“马”,就连楼顶平台也不放过。大家都开玩笑说,雕漆工厂都成“马圈”了。

“造马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不夸张地说,“立雕马”给雕漆工厂带来了10年的繁荣。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