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美大厦干“老本行”
我的工作岗位在我歇完产假回来后有了变动,别人接替了我的组长一职。我成了“帮忙”的岗位,哪个组有事需要人,我就临时到哪个组帮忙。
刚开始,我被分配到骨刻扇子组。后来经商场安排,这个组被分成了两个组,领导想让我带其中一个组。但那时我的孩子小,母亲身体又不好,我丈夫是外地的,孩子没人照顾,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怕到时候耽误工作。我干工作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全身心投入。所以,我就拒绝了当组长的安排。
1992年年底,黄金组的组长生病了,有一名组员要结婚,我就被调到了黄金组去帮忙。1993年,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对面,也就是王府井大街265 号开了一个三层的珠宝城(现在已被卖出),需要组建新人过去,所以我就被调到了珠宝城,任黄金镶嵌组副组长,卖黄金镶嵌首饰。之后,在珠宝城我又经历了几次工作调动。
20世纪90年代在黄金组做一线销售人员
珠宝城一共有5个组,我都走遍了。走了这么多组,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我学到了好多知识,但哪个方面都不精,都是皮毛。一直到1998年,王府井工美大厦盖好了,我又调回大厦,回到了景泰蓝组,在景泰蓝组记账。这可是回到“老本行”了,这时候我们卖的景泰蓝已从过去的机制珐琅变成了手工珐琅。
无论谁说也不“跳槽”
王府井工美大厦新建开张,原本以为开业后商店能很快火起来,可是开张之后,由于资金不足,加上当时的人们消费水平也不高,实际的营业效果不是很理想。营业的收益上不来,自然影响我们的工资和奖金,因此当时我们的收入很低。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总公司准备租出去一部分场地,在人事上也做些变动。当时有买断工龄、提前退休或自谋出路等几种选择。公司开会动员,劝我们自谋出路,以此来减少公司开支。
我记得当时大家私下都在议论,不知道是和企业一起熬下去还是离开,很难做出决定。最终,还是有人选择了离开。
走的人多了,我也不安起来。如果不走,万一哪天公司倒闭了,我也就下岗了。可是我要离开又能去哪呢?自己又没有大学文凭,也没其他的技能,年纪也不小了,自谋出路会更难,当时别提有多纠结了。
我丈夫知道这件事以后,对我说:买断就买断吧。他还安慰我:“没事儿,你看人家也没工作,现在不也过得挺好吗?” 他倒真想的开。
但说实话,我心里却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左思右想,我一咬牙,还是坚持留下来与企业共患难。当然,我心里也想着这么大的一个商场,总不会一直萧条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我当时算是自己跟自己赌了一把。
和建荣在柜台接待顾客
真如我所料,后来工美大厦开始引厂进店,由厂家自主经营。2002年以后,商场资金就慢慢回转了,收益也越来越好。
工作稳定了,但我又有了新的压力。因为,我们这些员工被输出给了厂家,工资和奖金由厂家发,所以感觉自己不像是商场的人,和商场脱节了,跟被人抛弃了一样。
另外,这时的工作不像在以前单位工作时那样吃“大锅饭”,厂家是按个人绩效发钱的。这样一来,员工们都在争货、抢顾客。例如我们景泰蓝组,每节柜台卖的景泰蓝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员工们自然都愿意卖价格贵的景泰蓝,这样卖一件是一件,工资就高。
想想看,要是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工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哪个员工愿意挣得少呢?因此,当时同事之间的关系很紧张。还好后来实行了“轮岗”制度。比如柜台有十节,每个人管两节,两天让员工换一次柜台,这样每个人都会卖到不同价格的产品,对员工来说就相对公平了。就这样,我一直干到2003 年,之后被调到一层的黄金组做记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