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孙森:牙雕技艺的传承人(4)
2020-03-25 21:11 千龙网

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1976年,我还参与制作了一个大型的作品——《遵义会议光辉照前程》。为此我们还专门上贵州去体验生活,参观遵义城的会址,还走访了一些农民,听他们介绍当时的情况,了解周围的环境。通过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当时那儿有个英雄桥,红军到达以后,当地各行各业的人——农民、工人、理发匠……都到那儿去迎接红军,所以我们就根据这个场景进行设计。

这是个大型作品,做完以后的成品差不多有一米长,是集体制做的。但是集体制作也有很多困难,因为怎么安排人手,各个部分怎么制作、安装都得统筹规划好。我因为很会用料,而且对布局拿捏得也比较准确,所以一做大型作品就让我来主持这部分工作。大型作品在布局、构图上更需要把握准确,不单是牙雕,凡是做一件艺术品,就不能让它跟实景一个样儿,那样就散了,成了沙盘了。所以不能照搬原景,得该省略的省略,该突出的突出,有取有舍,把它的重点特征凸显出来。

比如说那栋会址的主楼,要是真弄得跟实景一个样儿,那就太大了,别处儿的人物、场景就没地儿摆了,也不好看。所以既得在体积上把它压缩,又得让它显大、显得突出,难就难在这儿了。

实际上这会址我们就用了很薄的一块料,主要依靠透视关系把它突显出来。所以作品完成之后一照相,显得很立体,整个场景很壮观,效果非常好,后来这件作品也被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了。

7、象牙作品《合壁佛山》

《合壁佛山》

很多人把艺术的创作、灵感说得挺悬,其实在我看来就在于两点。第一个就是你得不断地去学习、去充实自己。现在是一个礼拜休两天,我们那会儿是大礼拜制,两个礼拜休一天,好不容易有一天假还得去参观学习,这样才有创作的源泉。

1982年,我到山西开会,参观了好多石窟、寺庙,一边参观我就一边琢磨,怎么把这些雕塑跟牙雕联系起来。回来后我就做了一个《合壁佛山》。

为什么起名叫“合壁”呢?就是因为这件牙雕能开能合,它两边儿有转轴,把它分成三扇儿。它一合上,外表上看就跟一座山似的,两边儿还有两个

护法神;它一打开,就是一面石窟,各个佛龛里雕的是释迦牟尼骑马出家、成佛的像。这样一来,内容很巧妙,形式也非常新颖。以前没有这样的作品,算是我自己首创的,这就是参观学习带来的灵感。

再一个,就是多观察生活。艺术嘛,不管是牙雕也好,电影、绘画也好,其实都一样,都离不开生活。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一旦被你抓住了,就能去创作、去表现。

8、1982年象牙作品《贵妃戏鹦鹉》

1982年作品《贵妃戏鹦鹉》

比如说我在1982年做的一件《贵妃戏鹦鹉》,在工美总公司工艺美展上获得了二等奖。这想法是怎么来的呢?那年我去香港,在香港的海洋公园里遛弯,正好有一只五彩鹦鹉一下就落在我肩膀上了,当时我灵光一闪,觉得可以做一个“贵妃戏鹦鹉”,所以回来后就有了这件作品。

但是光有灵感是不够的,有了内容,还得有合适的形式去表现它,几方面协调起来, 才能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比如说《贵妃戏鹦鹉》这件作品,我是怎么考虑的呢?贵妃应该是很美的,所以就要突出她的面部,削弱其他部分的影响。

比如说,她的头饰可以多一点儿,但是不可以乱,可以雕得深一些,让它镂空,就能产生一种灰色调。她旁边儿鹦鹉的羽毛也是这样处理,让它产生一种灰调子,在黑、白、灰之间,几个调子协调好了,这个贵妃的面部就显得洁白了、光亮突出了。相当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巧妙处理,把光影的深浅明暗表现出来。

所以想要突出什么,就得有意识地运用合适的形式去表现它,不能盲目搭配。一些人拼命给作品加装饰,弄得枝枝杈杈的特别繁复,非但做不出效果,整体形象反而被破坏了。

还有一些造型,在生活中不一定是原模原样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工去加强它的艺术表现力。比如1985年我参加市优秀作品展的两件作品——《母爱》和《温暖》,表现的都是母亲抱着小孩儿的形象,其实这种姿势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小孩儿也不一定那样趴在母亲肩膀上睡觉。但是这种姿势显得母子关系更亲密,两个人更贴近,更能体现出母亲的爱,所以就可以适当地对现实进行加工、改造,把艺术意图表现出来。

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看一些传统的诗词,从这些古典作品里寻找灵感。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不单是因为咱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还因为诗词里的东西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别人一看,立马就能把这个场景的文化情景联想起来,产生一种心理共鸣,这样一来,作品的内涵就大大提升了。

比如说我的一件作品《清明》,取材就是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首诗,人物形象就是杜牧本人。清明时候天气还比较冷,三月份,乍暖还寒,他披着衣服仰着头,好像正在与牛背上的牧童遥遥对视,询问牧童哪儿有酒卖呢。虽然作品里根本没有牧童、没有酒肆,更没有杏花村,但别人一看,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整个情景来。

还有一件《举头闻鹊喜》,来源就是冯延巳的那首《谒金门·风乍起》,

说得是一个少妇,丈夫出门在外,久不归家,她在池塘边看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然后“手红杏蕊”,一边采着花儿、一边伤着心,表现她那有心摘花,无心爱花的心情。这时,突然有喜鹊叫了,都说喜鹊叫了亲人到,所以她一抬头,心情豁然开朗。

我捕捉的就是这么一个瞬间,是她一刹那的心情转化。所以一件雕刻作品看着挺简单的,其实有好多东西在里头,把一件东西做出神韵、作出意境来,太不容易了。

9、象牙作品《人比黄花瘦》

《人比黄花瘦》

我还创作了一件《人比黄花瘦》,是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素材,参照她《醉花阴》里的意境做的。刻画的就是李清照在庭院里吟诗作赋,推敲诗句的场景。院子里有太湖石,石头上有砚台、纸张,石底下有菊花,表现了秋天的景致。通过这些细节和物件可以营造气氛,“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展现她的一种离愁和思索。这件作品在1980年全国牙雕行业质量评比会上获得了全国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后来,可能是我的成绩比较突出吧,1988年轻工业部把我评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工美总公司又把我评为了“工艺美术特级大师”,1989年的时候,我又被评为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艺术好,人缘也得好

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在我们厂带着10个人成立了一个“突击队”。 队员都是年轻人,干活儿没经验。我在质量上是紧抓不放的,只要是我瞅不过去的,我就必须得修改好了,否则铲完之后,第二道工序就没法弥补之前的瑕疵了,作品的质量就不过关了。所以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大家都走了,我还得给他们修改。天天加夜班,基本上每天都得修到晚上一两点,这么连着干了将近一年。

时间一长,我的身体就不行了,慢慢地开始睡不着觉,整宿整宿的失眠,耗子在地上跑我都听得见。后来发展到坐立不安,心律过快,一分钟老是一百三四十下,就是因为太累了!

后来大夫跟我说:你得休息,要是不休息,不是吓唬你,你该得神经病了。虽然单位给我开了假,可我一个人在家有什么劲呢?还不如去厂里干点活儿,所以这假我也没歇,后来吃了两年多的中药,这毛病才慢慢好了。我在厂里人缘不错,谁向我请教活儿我都教,所以“文革”的时候我没受到什么冲击。就有一张大字报,批我是“修正主义苗子”,但是没人响应。有段时间雕刻毛主席像,天天晚上赶活儿,头发半个月没理,按照现在看来,那个长度很正常,但那会儿可不行。

有一回我做完活儿,回家的时候路上碰到几个红卫兵,就冲着我喊“大背头!大背头!”吓得我赶紧跑到胡同儿里躲起来,那要是被逮着,直接一推子就给你剃掉半边头发。

6个月雕出给金日成贺寿的国礼牙雕除了给国家出口创汇以外,还主要作为“国礼”送给很多外国元首。1976年秋天,上级单位就找到我们厂,要组织几个牙雕专家做一件大型作品,准备第二年3月送给朝鲜主席金日成,庆祝他65岁大寿。那时候的中苏关系不是紧张么,朝鲜跟前苏联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这个国礼也是为了缓和中国和朝鲜的关系。

1976年10月1日,我和另外3个同事由北京出发,乘火车到朝鲜去考察。朝鲜这个国家挺有意思,它比较封闭,到那儿去我们的活动都得受限制。当时大使馆的一秘特别嘱咐我们说,你们出来到院子里逛的时候千万别瞎说话。到了平壤,第一感觉还挺不错。表面上看,那里比咱们强多了,你看它的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楼房都盖得特别漂亮,连农村的房子都是统一建的,整整齐齐的。咱们这儿呢,国境线以内,全是小土房,跟它那儿没法比。而且当时正赶上唐山大地震之后不久,山海关以内的房子都塌了,唐山那儿简直就是一片废墟,钢厂的大管子拧得跟麻花儿似的,太惨了。但是从经济上来说,咱们国家比朝鲜强。比如说咱们这儿秋游,基本上能带点儿猪头肉、香肠一类的,要么就煮几个鸡蛋。我们去大同江的时候,正好看见他们那儿有人秋游,中午就在江边儿上吃饭,我就挨个儿看人家的饭盒儿,只有一个带鸡蛋的,剩下的全都是泡菜!我们一共考察20天,决定将金日成的旧居万景台作为表现主题。我们到万景台去了两次,那儿有一个军舰石,就是一块大石头,金日成小时候经常在那儿玩儿,当军舰用。还有两棵杨树,树上有喜鹊窝,这喜鹊窝是打游击战的时候他藏枪的地方,这些都是万景台标志性的场景。考察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不能拍照,只能用脑子记,我们得通过记忆把这些都还原在作品里。

考察团回来以后,还是由我来组织用料。因为我特别会节省,像我做的《唐明皇游月宫》那件作品,总共才用了四十多公斤料,但是我能给做成一个一米多的大组件。别人做小件也用那么多料,简直把黄金变成土了,太浪费!

要是我做就能省好多料,多一点儿料我都算出来,不能浪费。因为只有6个月的时间就得交工,所以时间非常紧。到1977年3月,整个万景台各个零部件都已经雕刻完了,就等我最后组装。那时候我母亲已经病危了,母亲住的第四医院离我们厂子很近,可活儿正是紧张的时候,我连出入厂的工夫都没有,要是我一走,这一摊子事儿就得出问题,所以我根本顾不上去医院看望母亲。我三天三宿没睡觉,把这件作品攒完了。

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就挺过来了,全靠一股精气神儿撑着。等这活儿做完了,我母亲也没了,我连我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说干这行儿,个人牺牲挺大的,真没办法。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