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孙森:牙雕技艺的传承人(3)
2020-03-25 21:11 千龙网

磨、铲、凿的基本功

我进了“美人邓”的作坊以后,最开始铲的是“蝈蝈白菜”,需要用凿子挖坑,铲出白菜、蝈蝈还有花卉来。这是牙雕的基本功,可是我没铲过“蝈蝈白菜”这种活儿,只跟陈师父学过一段时间的人物雕刻,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也算是我第一次上手。

记得当时我师父作坊里雇着一个工人,大概三十几岁的年纪,从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学徒,干的年头比我长多了。这个人铲一棵“白菜”要用6天时间,我铲第一颗“白菜”的时候,前前后后才花了7天时间!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铲完了以后我拿给师父看,师父说行,就开始给我发钱了。一个月8万块钱,听着特别多,但是那会儿的钱面值大,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8块钱。

我师父看我做得好,第二个月又给我涨到10块钱。等我铲第三棵“白菜”的时候,就只用6天时间了,直接赶上熟练工水平了!

后来那个工人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干了,现在我琢磨,可能是让我给顶跑的。因为我干活快,也比较好,所以过俩月,工资给我涨到15块钱,再过俩月,又涨到20块钱,到1956年时,我的工资已经涨到60块钱了。

我雕刻仕女像的手艺就是在“美人邓”那儿打的基础。一开始也是铲活,后来才慢慢地让我凿活儿。

怎么凿呢?就是给你一块牙料,让你自己去画,画完以后让师父瞅瞅成不成,成了再开始凿。其实一开始做完了总是不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没基础、没经验啊。对人像中手的大小和肩膀高低我总拿捏不准,所以做的活老是有毛病。

那时候师父也不跟你讲什么比例之类的理论知识,就说你雕的这手大啦,再去去;这肩膀高啦,再去去。比如师父说手大,那手到底应该是多大呢?

师父有经验,一看就知道,可我就看不出来,看不出来那就只能去模仿了,这次让我去多少,我就按他说的做,等下次呢,我就有意识地还按着上回的经验来,慢慢地也就掌握了。

所以一开始就是模仿,自个儿在模仿中探索规律。有时候师父给活儿去去,我就紧盯着,等我做的时候,我再有意识地照着做,慢慢地这毛病就没有了,也就成了习惯。

学徒的时候主要就学磨活、铲活、凿活,这里边凿活最难。我师父做的人脸都是鸭蛋脸,圆润好看。我现在虽然不按照我师父的风格做了,但是他做的那些样子现在都还在我脑子里印着,印象非常深刻。他做的人物都比较富态、丰满,我在他的基础上改变了一点儿,加了一些新东西,但还留着他的影子。

我现在虽然不按着师傅的方法做了,但如果要做,我还能把师傅的风格模仿出来。所以说我的两位师父对我的帮助真是挺大的,虽然说没有直接教我什么,但是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底子。

二十出头当“五虎上将”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从事牙雕的艺人有几十人。到了1956年,全国就进入合作化高潮了,国家就把这些手工作坊和民间的手工艺人都整合起来,收归国有。此后就没有个体小作坊了,都走向了集体化。

中央还召开了一个手工业合作化的会议,当时杨士惠是我们牙雕圈里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做花卉做得最好。杨士惠作为代表参加会议,还代表手工业界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毛主席汇报。

我记得特别清楚,1956年1月15日,成立了第二象牙生产合作社,还有一个象牙一社,成立得较早。我和我师父进了二社,社里一共有60多人。

当时杨士惠他们在一社,为了适应形势,一社开始追求“健康美”。二社则遵循古风,崇尚“娇柔的美”。入社没多久,一社、二社就进行比赛,打擂台,想要分出个高低来。两社各派三人打擂,都选那些干活比较快、比较好的,当时就把我给选上了。

2、70年代末制作《文姬归汉》

70年代末制作《文姬归汉》

怎么比呢?就是把参赛的人都集中起来,发统一的贯口料,要求做七寸大的“劈人儿”,题材不限,各人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完了以后,看谁的功夫好,谁的质量高,谁在规定的时间里劈的小人儿多,就算胜出。

合作社一共就组织了两次比赛,两次都是我拿第一!产量第一,质量也是第一。当时杨士惠是权威,就让他当评委,他说了一句话:要是让我买,我就买孙森这个!我这也算是得到权威的认可了。

我在二社的时候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当时二社规定题材不限,但每个月每人必须得完成一个定额,即每人完成22个作品。我一个月能完成25个牙雕作品,超额完成仨!

当时我们二社的工作地点就在花市上头条,离后河沿儿很近。我每天三点多钟把我这一天的任务干完了,就到后河沿儿去,不管刮风也好,下雨也罢,完了事儿我就上那儿去。那里没人,特别安静,河里还有个泉眼,老往外头咕嘟咕嘟冒水,水还特别清澈。

我就在那儿一蹲,瞅着那水,脑子里琢磨第二天要做的造型,构思第二天的活儿。得想出两个题材来,想好了再回去。

那会儿合作社的管理也比较宽松,早退也没人管。我虽然早退,可实际上也没闲着,完成定额之后就去构思了,所有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当时那种氛围就挺适合搞艺术创作的,要是死教条,把人死捆着,8小时不让他动,那就没有创作的机会了。咱们工美人不适合死板管理,适合比较宽松一点儿的环境。

做牙雕需要一点儿美术功底,但是我没学过美术,所以除了工作时间,平常休息的时候我就到处跑,到处找机会学习。哪儿有画展、哪儿有庙宇,我都去参观。

1957年我去参观动物园后边的大慧寺,参观寺里的佛像,回来以后我就创作了《二十四天神像》,在二轻局得了三等奖。干这行儿就是这样,平常没有休息的时候,业余的时间全在学习,得时刻观察生活,挺苦的。

到了1958年4月,一社跟二社合并,成立了北京象牙雕刻厂,这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牙雕专业厂。进厂以后又组织比赛,也是看谁的产量高、质量好。

过去大家做“劈人儿”,都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凿。我不那样,我主张跟写

字似的,一笔下去,一气呵成!拿锯一拉,大形就出来了,人家凿三下,我一下凿到位!所以别人一天凿1个,我一天就凿7个!而且我还不爱做重复的,都是神态各异的,所以那次比赛我又拿了第一名。那时候我也就二十二三岁吧,因为每次比赛,我总拿头奖,所以就慢慢有了名气,当时和另外4位牙雕师傅一起被人叫做“五虎上将”。我这也算是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吧。

把人物的心理状态雕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前,牙雕人物的造型风格还是比较简练的。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风格就开始转变了,开始追求一种烦琐的美。那时候追求的仕女就开始变得特别繁复、特别飘逸,衣带、璎珞、环佩随风飘飘转转的,比较夸张。

其实这个责任还在我这儿,我那会儿有点儿名气了,年轻人都喜欢模仿我的做法,都“追着我跑”,我做什么样儿,他们也学做什么样儿,我也算是引领时尚了,开创了一种新风格。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的作品都是比较烦琐、比较飘逸的。

可是后来我逐渐认为这种风格不耐看了。我认为那些繁复的花纹雕刻都是“工”,它表达不出“艺”来。可是“艺”在作品中却是主要的,我总觉得“工”应该只占三分,“艺”占七分,一件作品三分在“工”、七分在“艺”,这样才能是一个比较有内涵、有意境的艺术品,要不然只能是花里胡哨的装饰堆砌了。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追求一些内在的东西,往简单的,但是能表达人物内心的方向上走。

6、80年代末象牙总《仿晋祠供养人》

80年代末《仿晋祠供养人》

实际上,内心的刻画反而更难。因为你得考虑怎么挖掘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再通过他的动作、表情、场景,把他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是很困难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但是让人们接受、认可这种风格的转变,却费了很大的劲。因为当时我们的牙料都是外贸公司提供的,并不是我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就能够随意创作成什么样儿,还得受外贸公司的约束。虽然外贸公司对题材没什么限制,但也得尽量按它的思路去做,不能完全跳出它的限度。

1982年,我去山西开会,会后参观学习,去了好多庙宇,我就仿照晋祠里的雕塑做了一套供养人,用的就是这种比较简约的风格。外贸公司的人一看就觉得不满意,因为他们觉得没什么雕活儿,看不出功夫来。可后来他们拿着这套作品到日本去展卖,跟那儿一摆,一下子就全卖光了!

等他们回来后,他们的认识就转变了,因为事实证明这种风格是很有市场的。从那以后,我就大胆地去创作了,不用再受外贸公司的限制。所以在七八十年代,我的这种简约风格就形成了,这也算是我自己艺术水平的一个提高。

那时的牙雕作品不单在风格上有所转变,在题材上也有转变。因为当时赶上“文革”时期要破四旧,所以“才子佳人”这些题材就不让做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厂里还成立了一个创新组,让我当组长,尝试开发一些新东西。

我转型比较快,做了一系列新题材,表现当代人物,反映现实生活。比如我做了一个《草原英雄小姐妹》,反映的就是龙梅、玉容她们的事迹。她们当时为了保护公社的集体财产,在暴风雪中追赶羊群,最后把脚都冻坏了。

这个事件一出,我就结合她们的事迹,做了这么一个场景:两个小女孩顶着风雪,拿着拦羊铲,怀里抱着小羊,很吃力地往前走。通过她们的体态,跋涉的姿势,再加上衣角飞扬的细节刻画,就让人感觉到大风扑面而来,两个小姑娘正在战风斗雪地往前走。

这个题材既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宣传,又通过细节展现了这个作品的环境背景,非常成功,后来这件作品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了。

另一件作品《早春》刻画的是春天乍暖还寒的时候,农民赶着两辆马车去耕地,小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赶车人在前头扬鞭赶马,小学生们有的上了车,有的还没上去,正追在后边跑。这既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又比较有动感,做的就挺好。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