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办好震后“四川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摧毁了当地许多校园,许多学校被迫停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北京工美技校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向北京市劳动局提出,可以免费接收安置灾区的学生。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挥下,四川绵竹东汽技校的2600余名学生,全部被安排转移到全国108所技工院校就读。转移到北京就读的有223名学生,北京工美技校接到其中37名绵竹东汽技校学生的安置和教学任务。
北京工美集团的领导非常重视接收安置灾区学生的工作,不但来校检查安置学生的情况,还送来50万元安置资金。全校教职工也踊跃捐款,积极投入接收准备工作。
从地震灾区来的37名学生,被学校编在一个班,我们称之为“四川班”。校领导决定让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的腰病严重,父亲又重病住院。虽然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有难,共产党员要知难而上,我二话没说,就把这一光荣任务承担下来。
我是6月2日接到通知,仅用了4天时间,在四川学生到来之前,我就和其他老师把教室和四间学生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全新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
6月7日清晨,当时的北京工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节、技校校长王江和作为班主任的我,一起去北京西站接站。
当我在站台上,看到面色紧张、神情憔悴的37个孩子,听着他们背诵东汽技校誓词那苍凉悲壮的声音,我的喉咙哽咽了,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我在想:孩子们,别难过,工美技校就是你们的家,我就是你们的亲人。我会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位灾区学生在这里生活好、学习好。请领导们放心,家长们放心。
从火车站接学生到校后,我迅速对“四川班”学生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仔细的了解,马不停蹄地给学生们安排宿舍,发电话卡,打亲情电话,量定校服,安排孩子们洗澡,带他们熟悉校园……
学校食堂做了精心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四川口味精心搭配饭菜, 配备水果,还特意增加了川味菜肴。学生们满意地讲:学校的饭菜比家乡的饭菜好吃多了。
整整忙乎了一天,当每个宿舍里的孩子们鼾声此起彼伏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
“5·12”地震给学生们带来的心理恐慌和惊吓是常人很难理解的,而且这些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来北京后的第一个月,学生们的思乡心理非常严重,情绪极不稳定,经常会有一些女生哭泣。
为了能稳定学生们的情绪,学校提出了“四好五包”的工作要求,即吃好、住好、学好、用好和包吃、包住、包学、包用、包工作。这其中包含着浓浓的爱意和关怀。这就需要我这个班主任来具体落实。我晚上经常不回家,尽量多安慰学生、陪伴学生,尽可能与学生多沟通、勤交流,找学生们谈心。
我让学生们写日记和周记,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专门请来北师大心理系的专业老师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让学生们迅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环境,使学生们平稳度过了到北京之后的最不稳定阶段。
学校给“四川班”学生过生日,幺红(中)和学生一起切蛋糕
我在生活方面,也无微不至地关心这些学生。到学校的第二天,恰逢端午节,是两个学生的生日。我特意向校领导请示,破例为他们订了生日蛋糕。
看着食堂的师傅们早已摆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粽子和精美的生日蛋糕,听着大家的祝福,两位同学热泪盈眶,忽然感到首都北京是这样亲切,在这里学习就像在他们自己的家里一样。
一位学生的学习用具没了,又没有钱买,我就赶快用自己的钱为她买了速写本、自动铅笔、铅芯、刀子、尺子、钢笔、文具盒、橡皮等。
另一位学生非常想买一台照相机,学校附近没有卖的,他找到我帮忙。周六,我放弃了休息,一早去银行取钱,到中关村给他买了台照相机,买完回到家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
我一直认为,老师就像学生们的父母,学校就是学生们的家,我要让他们感受到工美技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每到节假日,我就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学校陪“四川班”的学生过节,带领他们包粽子、吃月饼,快乐地唱着歌,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入冬了,学校出资,为每位学生添置了三套保暖内衣以及羽绒服和旅游鞋。为了能让孩子们穿上合适的衣服,我逐个统计他们的身高、三围,以及鞋的号码、颜色等,多次往返商场去选购,直到最后使每位学生都满意。
对“四川班”的学生,我注重培养和教育他们学会感恩,使他们知道全社会、全国人民在关爱着他们,并且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受爱、珍惜爱、传递爱,回报社会、回报关爱他们的人们。
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在校内坚持每周清扫校园卫生,每个宿舍轮流负责为学校的花卉浇水,为学校展室制作十字绣作品、手绘作品,等等。
为了让“四川班”的学生尽快熟悉北京、融入学校生活,么红(前排右五)组织他们到故宫参观学习
当好“四川班”的班主任,是集团党组织交给我的特殊任务,我对“四川班”的学生们倾注了无私的爱。通过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的严格管理,“四川班”形成了团结友爱、刻苦学习、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的良好班风,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班集体。
“四川班”的学生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在全校的学习评比、卫生评比、宿舍评比、纪律评比、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和广播操比赛中均荣获第一名。有15名学生获得学校一、二、三等奖学金。有6名学生获得“华育”奖学金。
这么说吧,只要参加学校的比赛,“四川班”肯定就得第一。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们羡慕得不得了。现在,“四川班”的学生们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走入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学生李小龙,师从殷秀云和李清安大师学习雕漆5年。他和大师们共同制作的雕漆作品多次获得大奖,成绩斐然,现在是雕漆专业的新生力量。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灾区孩子们的“么妈”
我有一条围巾,珍藏了近十年,虽然这条围巾不值什么钱,但是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重。
记得2008年冬天,为了让“四川班”的学生懂得感恩,回馈社会,我策划组织了题为“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
当时的北京工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泰来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侯金成,以及校领导和教师也都出席了这个有特殊意义的班会。
班会按照事前安排好的程序进行,其中有个环节是我做“四川班”学生在京生活、学习情况的总结发言。当我满含激情念完发言稿时,“四川班”的几位女生上来抱住了我。
就在这时,让我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学生们拿上来一条毛线围巾围在我的脖子上,激动地对我说:“么妈,您辛苦了!这条围巾是我们昨天晚上赶制完成的,是全班的一点心意,谢谢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这时,场上响起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我的喉咙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
后来,听同事们说,包括郭总、侯书记在内,在场所有的人没有不流泪的。随着主题班会气氛的升温,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激动地与我拥抱。这情景令我至今难忘。
在四川班的“感恩母亲”主题班会上,么红被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事后,我听说围巾是“四川班”的学生,用从生活费里节省的钱买的毛线,一针一线为我编织的。这条围巾凝聚着“四川班”学生们给予我的爱,一直温暖着我。
回顾与“四川班”学生们共同生活和学习的两年,我感受颇多。自从担任“四川班”班主任后,我放弃了许多节假日,中午很少午休,经常是在办公室里度过。我觉得在办公室心里踏实,学生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赶到、及时处理。
春节,有没回家的学生,我就把他们叫到我家里,为他们做饭吃。我对待学生们就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们也亲切地叫我“么妈”。
他们知道我的腰不好,到现在一打电话第一句话总是问:么妈,您的腰怎么样了,好点了吗?可以说,我和学生们之间早已超越了师生关系。
我的儿子当时正面临高考,他不能理解我,时常抱怨我,说我眼里只有四川学生,只知道关心学生,不关心他,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我都不放在心上,心都扑到了四川学生身上。
儿子甚至问他爸:我妈还是不是我的亲妈啊?说实话,听到儿子的抱怨,我心里是非常内疚的,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但是“四川班”的37名学生确实时时牵动我的心。
对儿子的母爱是难以割舍的,但对“四川班”37名学生的爱,是体现首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爱,是大爱。这让我不得不暂时舍弃对儿子的关心和对家庭的关照。好在我丈夫还是支持我这样做的,他也非常理解我,经常帮我解释,宽慰孩子。
虽然我付出了很多,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我心里却是很甜的。因为我没有辜负领导地重托,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从学生们的成长进步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感到了自豪。
2008年底,么红送“四川班”学生回家过年
我想通过我的心,传递“工美人”的爱,使“四川班”的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母亲,面对灾难他们并不孤单,让他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么红(右)跟工美技校去成都看望“四川班”的学生们,在李小龙的工作室体验雕漆制作
在工美技校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抚平了地震灾难带给孩子们的伤痛,但工美技校老师们对他们深挚的情感和无私的爱,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他们淡忘,因为这种爱,已经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2018年,在汶川地震10周年祭奠之际,集团公司和学校专门组织回访,我跟随回访团一起到四川看望“四川班”的学生。当看到他们一个个生活得都很好,我感到非常欣慰。现在,他们心里依然惦记学校、感恩北京、感谢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