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政策评选工美大师
《保护办法》出台后,我们配合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起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
配合北京市经委,于2003年结合工美行业实际,制定了《北京工艺美术发展规划纲要》,具体提出了五年中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使行业发展在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我们配合北京市经委和财政局,共同制定和修订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技艺抢救、大师带徒津贴、征集技艺资料、科研开发、展览交流、基地建设等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为资金使用范围。有了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有了政府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北京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春天,有了希望。
经北京市经委批准,牵头组织成立了由行业专家、国家级大师和行业协会参加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并出台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珍品及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认定办法》。通过建立专业组织,承担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产品创新、荣誉称号评审等工作。
北京工美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后续人才缺乏,技艺传承中断的问题,是行业的最大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配合市经委成立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把原来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评出的工美大师进行甄别,然后由市经委重新审定颁发证书。这样,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从企业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大大提高了大师的社会地位。
为了不断提升大师评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引导大师在学习技艺的基础上,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我们还在全国首创了大师评审百分制办法。
到2014年,我们共组织4次评审,评定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9名,推荐参评国家级大师两次共35名。
李进华(前排左三)与第一届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成员合影
2009年3月10日,李进华(前排右五)与第一批北京工艺美术界“誉名”人员合影
我们还积极争取北京市经济主管部门支持,与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市玩具协会和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联合,开展了以姓氏命名工艺美术流派的“誉名”活动。“面人郎”“珐琅张”“风筝哈”“薛氏地毯”等前后两批共41人获得誉名荣誉。
多举措培养工美人才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行业困难时期,工美企业大部分关停, 使一些技艺人员和工艺美术大师都散落在民间。一些大师虽成立了工作室,但为了生存没有能力带徒。
《保护办法》实施后,实行了大师带徒制度,开始发放带徒津贴。截至2014年,有141名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带徒397名,缓解了30多个品种后备技艺人才青黄不接的状态。
为了弥补大师带徒业务理论不足的缺陷,从2003年开始,我们一共举办工艺美术史、设计三大构成、工笔绘画和电脑设计等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一千多人次,并且组织了4个景泰蓝生产重点企业,参加“北京市工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了群众性技艺练兵活动的开展。
2008年1月,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工业促进局、市教委、市人事局、市劳动社保局五委办局联合下发了《加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高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协会与市工业促进局(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院于2008年7月至12月合作举办“北京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
李进华(前排右五)与工美高级人才培训班学员合影
这次研修班,市委组织部出资30万元,开设了19门课,有53名大师参加。为了使这次高级人才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将研修班办到了台湾地区,并且组织大师们到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让大师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恢复了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使其具备了全国招生的资格,设立传统工艺美术专业5个,并建立了实训基地,对全国招生的名额有150人以上。
从2011年开始,我们协调北京服装学院,聘请9名工艺美术大师任客座教授,开展工艺美术应用型硕士教学活动。现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已建立起涵盖高职、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各层级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政府重视,北京工艺美术行业技艺人才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许多高学历人才逐步进入行业拜大师学艺,全行业艺徒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不断增加,最高学历的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