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王伯华:兢兢业业的北京工艺美术企业管理者(2)
2020-03-28 20:40 千龙网

身先士卒闯危楼

1959年,我在北京地毯厂当车间工段长,那时,我刚二十出头。当时,国家在恢复时期,需要外汇,所以厂里提出:多织一尺地毯,就能给国家多换回外汇;多织十米地毯,就能买一吨钢材,来支援国家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厂里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来教育和激励职工。我管理工段的职工的精神面貌好,在各种活动竞赛中,都能名列前茅。1958年, 我管的工段超额完成了厂里下达的生产任务,被北京市命名为“红旗工段”,我也被评为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因为这,大家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红旗”。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主要对苏出口的地毯行业一下就走了下坡路。当时北京地毯厂3600多人,1000多人转了行,最后剩了2300 人。1961年,我被调到了第二车间当车间主任。

当时,针对苏联的市场已经没戏了,必须尽快开发新的市场、新的产品。于是,我们发动职工开发新图案、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逐渐打开了对欧洲的新的市场和销路。

可是市场状况刚有好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地毯业的发展受到了冲击,直到“文革”结束,地毯行业才逐渐复兴。

恰在此时,北京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波及,很多房屋倒塌,大家都不敢住在家里,在街上搭起了地震棚。

当时我任北京市地毯公司的副经理,为了抗震救灾,我几十天没回家,家里的地震棚一直没搭。街坊邻居看我们家孩子可怜,就让孩子们到自家地震棚里住下。我只是给孩子妈一些粮票和钱,让他们缺什么吃的就买点,别的就顾不上管了。

当时,北京市地毯一厂四层的厂房被地震给震松了,经专家鉴定是危楼,由于余震不断,危楼随时会坍塌,必须加固,不能进人了。

可楼里还有一百多吨原材料和半成品。原材料足够厂里用半年, 要是不抢出来,损失就大了。原材料都储存在四楼,楼体裂得都是大口子,没人敢进去。怎么办?

我把厂里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突击队,亲自挂帅当队长,第一个进的楼。

在进危楼前,我对大伙说:“楼塌了会先把我砸死!我要是没事,你们再上!”

我进了楼,先扛下一捆毛线出来,突击队员们一看没事,说道: “咱们经理都去搬了,没有问题,咱们也上。”就这样,所有突击队员全上楼了。后来,越来越多的职工被感动了,近半个厂子的职工跟我们一起进楼抢半成品、原材料,一天时间就全都抢出来了,就这样,东西保住了,一点损失也没有。

勇敲与外商合作的大门

地震后,我们抓紧恢复生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来自日本的电枪机织地毯,其质感比我们的手工刺枪地毯好,产量比手工刺枪的高几倍。日本人习惯在窗前、屋内、汽车里摆放这种地毯,需求量很大,所以来中国找加工工厂。

我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商机。一是电枪这种设备,当时在我国还是个空白;二是这种电枪和我们的手刺枪相比,可以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三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四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于是,我马上抓住这个项目不放手。在外贸部门的帮助下,我跟日方的株式会社开始商谈“三来一补”的具体事项,就是日方出原材料、技术和设备,我们进行加工,将加工好的成品交给日方,日方用外汇支付加工费。

商谈很快达成了一致。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的开放程度还不高,为了让这个项目顺利引进落地,我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上级很快就批准了这个项目。这种“三来一补”在当时的全国地毯行业中是第一次。

地震时,为了安置职工,经过市里批准,北京市地毯公司在现在鸟巢的南边,临时圈了大概二十亩地,用钢铁架子支起了临时厂房。后来北京市地毯一厂盖了新楼,职工都迁回去了。

我们把厂房改造了一下,引进了日本的电枪设备,组织了一百多人进行生产,跟日本派来的专家学习技术。一百多人,一年就可以生产一万平方米。

通过“三来一补”,我们既挣了外汇,又引进了先进技术,弥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还解决了一百多名职工的就业问题。

当时,我提出在活儿上不能图快,一定要把住质量关,坚持一道一道工序把关,等生产技术熟练后,再加快进度。日方对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非常满意。他们的会长前来参观,感受非常深,后来还送给我们一辆丰田汽车,我们也回赠了一块小挂毯。这个项目做了好几年,双方合作得非常好。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