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工艺美术学校深造
16岁那年,我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从报考的十名考生中脱颖而出,顺利考进了北京景泰蓝厂。进了厂子,我才知道制作景泰蓝并非只是绘画,它还需要更多、更复杂的技术。于是,我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制作景泰蓝的第一个步骤——制胎。
制胎就是把紫铜片剪出不同形状,用铁锤敲打成形,然后在各衔接部位上好焊药,焊成铜胎。这一步,我一学就是半年,期间制作了好几百个胎体。
一次,我问师傅:“这三年的学徒期,就是第一年学制胎,第二年学掐丝,第三年学点蓝吧?”
不料,师傅却直接一盆冷水浇来:“就这制胎的技术,你就一辈子都学不完呢。”
那时,在车间里操作的有二百多工人,机器的噪声很大,工作条件并不好。有一次,我在剪铜板的过程中,为了不浪费铜片,用“直切”代替“斜切”,不小心切掉了左手食指一块手指肚。
我父亲在铁路电气部门工作,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心疼,对我说:“离开景泰蓝厂吧,去参加我们单位的招聘。” 当时北京铁路局正在招人。
我没有同意。我想,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要坚持下去。在跟父亲沟通后,父亲尊重了我的选择,同意我继续留在景泰蓝厂。
在家中休工伤期间,一次,我在街上偶遇一个老同学,他后来考进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看见昔日的同窗如今佩戴着“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校徽,而自己每天却在车间里,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工人一起干活儿,这与我最初的理想相去甚远,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没想到,没过多久,厂子因为发展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专业设计人员,要推荐一批年轻人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进行深造。因为我有美术功底,非常幸运地被选上了,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选拔考试,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金属工艺美术系开始了为期3年的学习。
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我不仅学习了景泰蓝、陶瓷等设计专业知识,也学会了国画、油画等美术知识,对我日后设计制作景泰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自己成为多面手
1962年,我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已经改名为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北京景泰蓝厂。当时的用人机制跟现在不一样,美校毕业的学生进厂,必须先在车间劳动锻炼一年,熟悉基本工作程序后,再按所学知识和各自的特长,分头参与设计制作。这样,我被分到了点蓝车间。
刚开始学习点蓝时,我有些傲气,认为自己对于景泰蓝的制作已经都懂了,但是有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态度。
有一次,带我的点蓝师傅乔德富让我把松黄递给他。我答应了一声,顺手就把大黄递给了他。
他接过去一看说:“你这不对啊,这哪是松黄啊 ,你学没学过?”
我很尴尬,一下臊了个大红脸。
原来景泰蓝还有这么多门道啊!我完全没有学过,连行话都听不懂,有什么资格自傲呢?从此以后,我收敛了内心的傲气,踏踏实实地向老师傅求教,学会了点蓝技术。
当时的北京工艺美术厂是北京接待外宾参观的重点单位。厂子汇集了牙雕、漆器、玉器、花丝镶嵌等十几个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和制作,可以说是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最全的生产厂家。那时,我在北京工艺美术厂当设计师,不但掌握了景泰蓝的全部制作工艺,而且凭着能跟各种工艺美术行业接触的便利,渐渐熟悉了它们的技术特点。慢慢地,我对除景泰蓝外的其他行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就这样,我既懂设计,又会制作,可以做到自己画图,自己做,使我在景泰蓝的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为我日后开创的“多种工艺结合”的景泰蓝风格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