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香记】王秀兰:自觉规范茉莉花茶市场将迎市场爆发(2)

2016-09-05 16:4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张一元店内的铜人还原了当时北京茶馆的风貌和北京的风土民情。

张一元店内的铜人还原了当时北京茶馆的风貌和北京的风土民情。

坚守将迎来市场的爆发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今年茉莉花茶的销售增幅放缓。很多业内人士悲观的认为,茉莉花茶市场近期也将受到冲击。

王秀兰对此观点并不认同。“茶叶行业跟酒店、餐饮业等其他行业不一样,不能跟他们划等号。茶叶是老百姓离不开的,该喝还得喝。”

王秀兰告诉记者,茉莉花茶在其他省份的市场份额都是下降的,北京的茉莉花茶市场份额却是上升的。张一元年年上升增长,趋势非常好,这个增长不是茉莉花茶的量有多大增长,而是营业额在增加,这是一个良性发展。

2015年,茉莉花茶销量占张一元营业额的80%,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王秀兰指出,只要产品质量不跑偏,不丧失自己的信心,在北京市场做茉莉花茶绝对没有问题。“这个行业有一个坚守的过程。我在张一元干了24年,很多时候是咬着牙过来的,不是都一帆风顺的。每次开发一个新产品,都要经过 3-5年的市场培育,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回报。”

王秀兰以安吉白茶为例,“20多年的市场培育才换来今年的翻身。”经得住低端市场的诱惑,牺牲一定的眼前利益,坚持做优质的高端茶品,安吉白茶才换来今天的高端消费市场。

在谈到如何在北京市场做好茉莉花茶,王秀兰认为,第一要高度重视,第二技术传承,第三做良心茶,当然还有做良心价,自觉的规范北京的茉莉花茶市场,不管做什么市场,只有规范才会发展。此外,茶企跟茶企之间不能恶性竞争,不要打价格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魂

在历史洪流行进中,有的老字号顺势而为创造了新的辉煌,有的则难敌激烈竞争逐渐衰落。百年老店张一元在王秀兰的不懈努力下焕发新生,再创辉煌。

“老字号发展的关键是传承和创新的结合,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从1992年接手张一元,王秀兰20多年一路走来都在创新。“老字号发展的根本的魂是创新,老字号离开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了。”

王秀兰接手张一元时,账面市值只有6000元。一年后,王秀兰就在房山回民村窦店开出了第一家分店,这也是茶行里的第一家。“光靠张一元自身是没有资金去开个分店的,我们就借助社会资本,做品牌输出,就是后来的加盟连锁。”王秀兰说。截止到2015年底,张一元已有200多家分店,仅北京地区就有150多家分店。

王秀兰总结张一元这些年发展的关键,是有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基地。1993年,王秀兰奔赴闽东山区,动用茶庄所有积蓄,决定大胆的“冒一次险”,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开茶叶零售商自建基地先河,从源头上确保茶叶品质。近年来,张一元又先后在广西横县投资近一亿,建成国内投资规模最大、质量标准最严、集约化程度最高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在北京投资建设了金桥拼配基地,保证零售的茶品口味一致,并实现茶叶生产、加工、分装全程无菌化;在北京通州马驹桥设立茶叶化验室,实现茶叶所有检查项目24小时出检。

“做企业就跟滚雪球一样,越动越大,守着相当于雪球不动,雪球自然就化了,所以生意不能守,要想干还得敢干。”王秀兰也一直恪守这个信念,年年都要出个彩,不论大彩小彩,每年都有点新意,职工也有点奔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北京人喝茶的品种非常单一,就是茉莉花茶,别的品种基本都不被北京人认可。为了引导京城百姓健康饮茶,张一元的首届绿茶节开幕了,很多新品种绿茶首次被张一元带进了京城。以后的每年4月20日前后,张一元都会办一次绿茶节。2000年,张一元首开先河,在北京第一个引入普洱茶,并推出了北京普洱茶文化推展。此后,普洱茶热潮席卷京城,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茶品。

责任编辑:李孟鹏(QN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