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提案摘编 | 民建北京市委建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

2020-04-06 14:15 北京政协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聚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捕捉、研究和分析问题,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责,提案内容涵盖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呈现出提案结构更加优化、提案质量显著提升、提案数量趋于平稳、及时运用提案助力疫情防控的特点。

为更好地以公开促质量、促监管、促落实,即日起,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将通过“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提案摘编】栏目,摘登部分提案内容。您还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协网站【网上提案点评】栏目,对已公开的千余件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的提案进行点评打分,并留下您对所关注提案的具体意见建议。

感谢您对市政协提案工作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关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提案》

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旨在持续改善养老服务质量、充分释放养老服务消费潜力,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来看,到2035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和谐宜居之都理应是“老年友好”之都。

针对目前北京市在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及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民建北京市委从适老居住环境、适老出行环境、适老健康支持环境、适老生活服务环境、敬老社会文化环境五大方面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

现状

01 老年人家庭日常生活设施不完善,且存在安全隐患;

02 机场、车站、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不利于老年人出行;

03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和基层用药制度不完善;

04 现有社区建设无法满足所有居住者行为习惯,老年人因身体素质制约,亟需“上门服务”;

05 老年人退休以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环境和熟悉的同事关系,内心的孤独感增加,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

目的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老年友好宜居环境。

建议

01 着力提升老年人住宅环境

一要有效排查老年人住宅室内安全隐患,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对老年人住宅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改造,防患于未然。二要引导老年人家庭对日常生活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根据老年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申请改造的项目内容等,实施一定的补贴政策。三要支持适老住宅建设,鼓励发展通用住宅,满足各年龄段家庭成员,尤其是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必要需求。

02 着力改进老年人友好出行环境

在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强细节化、系统化设计,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如,加强对道路系统、公共设施、休憩场所等地标识系统、警示信号、语音提示、信息屏幕系统等的设置,实行综合性无障碍改造,方便老幼残使用;在机场、车站、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为老年人设立等候区域和绿色通道,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

03 着力优化老年人健康支持环境

一要稳步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或采取协议合作方式,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二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和基层用药制度,将老年人常见病医保范围内各类药品纳入社区卫生药品目录,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配备,方便老年人就近取药。三要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规划,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等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力度。

04 着力完善适老生活服务环境

大力推进“全龄化社区”建设,以适应家庭成长的住宅全寿命期为基础,探索全面满足所有居住者行为习惯和身体功能的适老化设计理念。

同时,推动城市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向更注重“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双向化模式转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模式、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应更综合地考虑信息传播、技术发展以及老年人的需求。

05 着力构建敬老社会文化环境

一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表率作用,加强文化宣传、知识普及和老龄国情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二要健全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无死角的机制性安排。三要关注特殊老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实现精准帮扶。动员居(村)委会、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机构,对独居老人定期开展巡视探访。四要加强老年社会组织建设,鼓励老年人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