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提案摘编|农工党北京市委建议加强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科研体系建设 提升首都科学防控能力

2021-02-25 09:12 北京政协

来源标题:【提案摘编】农工党北京市委建议加强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科研体系建设,提升首都科学防控能力

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结合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贴近民生实事,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通过提案履职尽责。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盖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扩大政协提案工作的社会知情度和参与度,便于各界群众“看提案、知提案、评提案”,进而推动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进一步提升,“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通过【提案摘编】栏目,陆续刊发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部分提案内容,敬请关注。

《关于加强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科研体系建设,提升首都科学防控能力的提案》

突发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全球新冠疫情又一次敲响了警钟。首都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是国家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传染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北京市依托“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工作”,持续支持传染病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经费投入、专业人才团队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问题。

针对传染病科研体系的现存问题,农工党北京市委提出三点建议。

目的

加强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科研体系建设,提升首都科学防控能力。

现状

01 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和人才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北京市对疾控中心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按照国家最低比例核定仍然缺编。

02 缺乏统筹协调、产学研联合科研攻关的常态化机制;

北京研发资源丰富,但市属团队与“国家队”还缺乏常态化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有限。同时,首都政产学研医多方缺乏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科研项目占比较低,没有形成协同优势。

03 基础设施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相对薄弱,应急研发响应速度有待提升。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缺乏传染病研究必需的市级P3(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严重制约了突发性传染病的科研工作。同时,在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短板和不足。

分析及建议

01 加大科研投入,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科研工作重在坚持和积累,避免“一阵风”。一方面,政府应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研单位积极开展长期系统性研究,推动应用型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同时,建立适宜突发传染性疾病特点的科研评价和激励体系,支持疾控中心等关键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染性疾病专家学者,切实加强市属单位传染病学科建设。

02 统筹协调,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首都资源优势

明晰市科委、卫健委特别是疾控中心的主体责任,统筹协调科研、企业、临床、检测审批等多方力量,形成常态化联合机制以及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央地联动体系,积极协调市属单位与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鼓励双方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对于国家科研专项给予市属经费匹配。

政府牵头和搭桥,针对不同传播途径和发病特点的传染病,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和临床机构三方组成长期合作的联合科研团队,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针对传染病科研攻关特点,明确临床样本的转移、存储和使用制度,确保应急情况下加快审批流程,及时满足科研需求。

03 支持基础设施和共性关键平台建设

支持疾控中心,中检院二期、医科院动物所实验动物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本市P3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短板。同时积极推动优化升级重大疫情监控网络系统,构建智慧“天网”,基层检测结果直接通过天网系统进行汇总并报送,提升信息化水平。

积极支持在新冠疫情中表现突出的科研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建立和优化关键技术平台,如核酸检测,蛋白、抗体免疫学检测关键原料研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体内外生物活性检测和评价,应急高通量和大规模瞬时表达蛋白,抗体技术平台等,为应急情况下加快整体科研速度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北京政协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