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提案摘编|民盟北京市委建议加强中轴线文化廊道利用 为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2021-02-22 09:24 北京政协

来源标题:【提案摘编】民盟北京市委建议加强中轴线文化廊道利用,为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结合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贴近民生实事,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通过提案履职尽责。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盖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扩大政协提案工作的社会知情度和参与度,便于各界群众“看提案、知提案、评提案”,进而推动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进一步提升,“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通过【提案摘编】栏目,陆续刊发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部分提案内容,敬请关注。

《关于加强中轴线文化廊道利用,为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支撑的提案》

北京中轴线绵延近八公里,至今七百余载,被誉为北京老城的脊梁。现在中轴线拥有天坛、故宫、什刹海(大运河北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数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片历史文化街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新一轮的北京市总体规划,保护中轴线被列为重点工作。近三年来,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拆除、腾退、环境改造等一系列问题都逐渐破题,取得的成效十分令人鼓舞。自2018年起,民盟北京市委联合北京市文物局、市文史馆联合召开了两届中轴线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以论坛形式为中轴线申遗发声建言,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轴线申遗任重道远,有些难题仍需破解,对此,民盟北京市委提出三点建议。

目的

打造以中轴线为骨干的文化廊道。通过整合多类别、多维度的文化资源,形成包括文化遗产、城市步道、展示展览、文创开发等组成部分,形成综合性、广泛性的中轴线保护、开发、传承体系。

现状

01 人文精神需要进一步整理提炼

目前申遗保护利用工作对文化精神层面保护传承创新的还不够,存在有历史缺故事、有建筑缺内容、有修缮缺品质等遗憾。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政策进一步的精准支持,文化演艺产业的自身活力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

02 以中轴线为骨干的老城文化廊道还需进一步完善

文化廊道建设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法,能够唤醒民众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提升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目前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保护、开发、展示、创新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品牌内容还需充实提升。

分析及建议

01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落实以法律形式规范中轴线保护

一是要将中轴线保护纳入《首都法》。针对北京建设已进入城市化后期的实际,应当推动制定《首都法》及配套的地方法规。将中轴线保护纳入到首都实行统一的城市规划及整顿规划管理,进一步充实、细化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的职责,强化监督、检查、纠错职能,加强存量管理和调整,明确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市都要遵守规划落实规划,自觉接受城市规划的法定约束。二是要尽快出台与中轴线保护相关的法规。申遗前可重点在文物腾退、街区整理、轴线景观等方面立法;成功申遗后可重点在遗产利用、运营管理、保护机制等方面立法。

02 加快文物腾退步伐引导活化利用

一是继续做好文物腾退工作,细化征收规定,对未腾退的文物(如单位占用的文物),用空间置换的方式加快文物腾退。二是深入开展活化利用,创新会馆、故居等腾退空间的使用模式,重视对历史地段内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对遗址的再利用,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三是探索社会参与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途径,建立街道、社区、街巷长、楼院长、居民“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继续做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单位、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工作格局,营造一流的申遗保护传承利用环境。

03 持续发出中轴线保护利用声音扩大申遗国际国内影响

一是要继续搭建平台,持续举办“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以学术研讨、展览展示、实地考察等形式加深中轴线保护与利用的内涵,对一些存有争议的内容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国际国内社会更普遍的认同。二是要鼓励文化创作创新,依托北京文化资源,创作文化产品,通过景观小品、博物馆、商业表演等方式呈现非物质文化,将民间文化体现于空间设计中,展现北京中轴线文化内容,发掘文化旅游、文化传播的潜力资源,将中轴线保护开发从政府行为向社会行为延展。

北京政协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