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结合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贴近民生实事,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通过提案履职尽责。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盖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扩大政协提案工作的社会知情度和参与度,便于各界群众“看提案、知提案、评提案”,进而推动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进一步提升,“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通过【提案摘编】栏目,陆续刊发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部分提案内容,敬请关注。
《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医疗体系,为首都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赋能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2日教文卫体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要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拿出实招硬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给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提出新挑战,北京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在抗击疫情中接受了全面考验,也暴露出一些短板。
对此,北京市工商联从三方面出发,为首都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赋能。
目的
人工智能在远程操作、大数据采集和利用方面的优势,将大力推动智慧医疗体系的建立健全,打通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现状
01 家庭医生作用发挥不理想;
调研发现,家庭医生作用发挥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全科医生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奖惩机制不健全,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需求远未满足。
02 村医作用发挥受限;
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研发现,村医待遇低,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60岁以上村医占70%,40岁以下仅为4.5%,大专及以上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均不足20%。
03 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
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占据85%以上的卫生资源和90%的市场份额,民营医疗机构比重不足1成,作用发挥非常有限。
分析及建议
01 当好居民的“家庭医生”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智能化建设,当好居民的“家庭医生”。建议打造“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人工智能医疗设备,设立远程视频问诊专线,开展疫情防控线上检测,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健康物联监测、中老年慢病筛查、线上问诊和回访等服务,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打通基层与二级、三级医院交流通道,推动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让家庭医生发挥更大作用。
02 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加强农村卫生室智能化建设,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建议针对村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等特点,开发智能医疗产品、优化技术操作流程,以村卫生室为依托打造“农村智慧健康小屋”,以智慧村医物联服务平台为核心,用智慧化手段打通村卫生室与一级、二级、三级医院的沟通渠道,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方便村医随访和村民远程就医。通过村卫生室智能化建设,全面掌握村医服务和村民健康数据,整合农村疾病预防、疫情防控、健康服务和村医管理四大体系,让村卫生室和村医成为农村疾病防控和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03 当好基层治理“服务员”
加强民营企业参与力度,当好基层治理“服务员”。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在提升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智能化技术和服务支持、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民营中医药机构与社区医院、村卫生室的对接,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保健康的独特优势。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补齐线下医疗机构短板,加大基层医疗和大型医疗机构对接力度,让老百姓享受高质量的大健康医疗服务。发挥医疗行业商协会组织作用,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让更多优质民营企业为首都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