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结合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党政中心工作、贴近民生实事,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通过提案履职尽责。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盖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扩大政协提案工作的社会知情度和参与度,便于各界群众“看提案、知提案、评提案”,进而推动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进一步提升,“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通过【提案摘编】栏目,陆续刊发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部分提案内容,敬请关注。
《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研究,高质量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提案》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并公布,张家湾设计小镇作为“国际高端服务片区”纳入政策区范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的实施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和建设有序推进,将承接“国际设计与文创产业聚集区”功能。
为了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研究,高质量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致公党北京市委从拓展入驻小镇的国内外行业领军设计机构范围与提高小镇存量用地和建筑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议。
目的
张家湾设计小镇成为副中心产业发展的亮点所在,以及各类优质资源云集、备受青睐的创业高地和投资热土,成为国际要素聚集、商务氛围浓郁、创意设计活跃、全球独树一帜的国际商务区新标杆。
分析及建议
01 拓展入驻小镇的 国内外行业领军设计机构范围
设计小镇大规模的更新建设离不开设计领域的研发单位、企业和机构。建议研究“自贸区”政策吸纳更多的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领军人物加入,共同搭建集产、学、研一体的“设计之都”主平台。
(一)欢迎国内相关知名机构入驻
以北京市属单位为基础,在已确定入驻并参与建设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基础上,评估参与副中心规划研究编制的中央单位和院校入驻的可能性,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规院北京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的院士团队和设计院等。
(二)鼓励国外相关知名企业团队参与
探讨引入国外著名设计公司和机构入驻的可行性,目前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而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的项目实践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应成为吸引其入驻的积极要素。
02 提高设计小镇存量用地 和建筑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
张家湾设计小镇现状以国有用地为主,占比高达87%,涉及产权单位116家,大多为一般性制造业(M1类用地)。总体上现状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建设与企业运营情况较差,未来“腾笼换鸟”潜力较大。因此,应充分挖掘现状存量用地和建筑空间,制定土地政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明确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的规划要求
在《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中,设计小镇作为新兴产业园区,规划提出了用地混合、建筑兼容的空间资源使用要求,以实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与效益,建议借鉴2014年上海出台的《自贸区综合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试点意见》,进一步结合实施建设推进制定用地混合使用的土地规划政策。一是明确工业研发用地M4、研发设计用地B23等用地的混合属性要求,即各类用地可以兼容的建筑功能类型,如工业研发用地是否可与商业、商务等建筑功能兼容,研发设计用地是否可与商业、居住、工业等具体建筑功能兼容;合理制定兼容用地的容量指标,明确混合比例、规模、位置等要求,确保各项功能在分期实施过程中的合理布局、有序落实。二是研究多功能用地F3的具体使用要求,确定多功能用地具体的用地性质、可以混合兼容的建筑功能性质、各类功能容量占比和建设强度等要求,切实指导多功能用地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管控。
(二)研究用地分层出让的土地政策
落实副中心控规中用地和建筑的复合性利用,以及提高生活便利度的规划要求,积极推进用地分层供给的政策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地下分别设立”的相关规定,结合设计小镇用地布局,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用地、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研发设计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城市道路用地等公共建筑用地,探索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上、地面和地下分级供给的政策,提高用地使用效率和城市空间活力。具体而言,结合地下、地上空间的使用用途,明确供地方式、土地出让年限及出让价格、审批程序等要求,并限定不同建设用地的地上地下使用功能,实现公共建筑用地的复合利用。此外,设计小镇位于副中心的设施服务环上,需落实设施服务环的管控要求,探索两侧用地地上地下的一体化设计,提高设计小镇城市生活的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