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改变人生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杨利慧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政协委员杨利慧。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扶贫故事是:就业改变人生的故事。
援疆脱贫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就业不足致贫的问题,通过推进产业对接,帮助培养产业工人队伍,增强受援地区的造血功能,积极实施产业帮扶。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协调下,北京时尚控股及所属的光华集团、佳华泰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了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产业帮扶平台的职能。
在玉龙喀什河畔的北京和田工业园,佐日古丽等一批产业工人也正在成长。
2016年7月,刚从和田职业高中毕业的佐日古丽成为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员工。
从2016年到2018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京和纺织吸纳了近千名当地群众就业,为她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让他们在享受与北京企业相同的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的同时,也接受了与北京企业的员工相同的规章制度管理和教育培训。
进厂就业后,紧张而合理的工作、学习、娱乐生活,使她们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从里到外改变着她们的思想和气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当地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更深层的含义。
进厂一年后,佐日古丽便成长为技术骨干,成了双针组工长,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佐日古丽说,“我的父母没有收入,家里有三个弟弟妹妹正在上学,还有一个身体残疾的妹妹。幸亏我能在这里找到工作。”
刚入厂,佐日古丽和同伴们就被接到北京生产基地接受为期两个月的技能培训,这52名维吾尔族新员工是京和纺织从和田职业高中6个裁缝班选拔而来的。她们当时并不知道,公司实际上是将这批年轻员工视为京和纺织在当地发展的“火种”,对她们寄予高度的期望并倾心培养。事实上,和田“北京工业园”区里的这些公司,都在有意识地给予这些就业脱贫人员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她们中间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两年后,这批去北京培训过的员工,都陆续成长为各个车间的骨干力量,很多老职工也成长为班长、管理人员。
作为北京援疆国企的京和纺织,从2016年8月投资至2018年5月,已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实现销售3.5亿元, 实现利税2396万元,已为6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182人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和田“北京产业园”解决产业就业不足致贫问题成效显著,其思路也清晰可见:以就业让贫困户走出贫困,实现稳定脱贫;让稳定脱贫的农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长久脱贫;让这些新生的产业工人在就业中继续学习成长,成为企业的第一批属地管理干部。如此良性循环,为带动当地更多农牧民就业脱贫,尤其是妇女就业,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南疆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不断作出更大贡献。而这一切的逻辑核心就是一句话:就业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