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聚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捕捉、研究和分析问题,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责,提案内容涵盖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呈现出提案结构更加优化、提案质量显著提升、提案数量趋于平稳、及时运用提案助力疫情防控的特点。
为更好地以公开促质量、促监管、促落实,即日起,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将通过“北京政协”微信公众号【提案摘编】栏目,摘登部分提案内容。您还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协网站【网上提案点评】栏目,对已公开的千余件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的提案进行点评打分,并留下您对所关注提案的具体意见建议。
感谢您对市政协提案工作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关于深化京台交流合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案》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扣 “大城市小农村”“大京郊小城区”“大生态小农户”的特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保障。台湾地区在乡村建设、休闲农业、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有较多宝贵经验,因此,加强京台交流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更好推进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落实中央涉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及北京市涉台“55条措施”等方针政策。
目前北京市已出台的《关于加强对台乡村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意见》,成为推动京台乡村交流的行动指南,京台美丽乡村论坛也成为京台三农领域合作交流的品牌和重要窗口。同时,基层结对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为进一步深化京台交流合作,促进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台盟北京市委提出两方面建议。
目的
京台两地农业农村互联互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两岸“三农”领域各界人士密切接触,为首都乡村振兴和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前瞻性理念引领和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京台两地农民福祉不断增进,互利共享发展成果,京台两地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更加紧密,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
现状
01 村级组织在引入台资企业和台湾人才方面积极性不高。
村级组织对台资企业了解不深、交流不够,对美丽乡村建设缺乏长远眼光,对引进台资企业和人才的认识也不足,导致积极性不高。
02 对台交流项目落地情况需加强跟踪和分析。
当前,关于对台交流中确定的项目的执行力度、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缺乏系统性跟踪分析,难以发现问题和解决好问题,也不能为开展新的项目提供好的借鉴。
03 对台交流内容形式需进一步丰富,交流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乡村建设方面对台交流存在内容雷同的问题且形式比较单一,“走出去”的多,“引进来”的少。台湾地区关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没有得到很好推广。
分析及建议
01 进一步完善京台 关于乡村建设的民间交流合作机制
一、日常沟通机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教育引导,加强村级组织与岛内经常性、深入性联系,增强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引入台资企业和台湾人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筑牢基础。
二、定向和定期培训机制。建议围绕规划制定、环境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内容,定向邀请岛内有关专家为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涉农企业主、村民等开展专门培训。
三、项目跟踪分析机制。对两岸关于乡村建设交流合作中确定的项目落地和后续进展、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项目最终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加强跟踪反馈,做好系统性研究分析,为引入新的项目提供更好借鉴。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台湾地区乡村建设方面专家、人才,到北京农村地区开展经验指导、项目对接,传播先进理念,助力本土化人才培养。
02 丰富对台交流合作形式 坚持做好“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手抓
一是继续用好京台美丽乡村论坛这一平台。聚集海峡两岸乡村建设方面专家、人才,围绕北京乡村现状、改造目标、人文历史环境等方面内容,共同为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
二是制定对台乡村建设交流年度计划。内容应涵盖规划、产业、民宿、文创等方面,明确每次交流目标任务。同时,加强绩效考评等机制落实,确保交流合作取得实效。
三是在继续做好京内涉农企业、乡村干部赴台交流基础上,更多“引进来”。充分发挥现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的作用,积极引进台湾地区规划设计师、乡建专家、知名建筑设计师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民宿方面的企业,邀请他们到北京乡村地区开展现场指导。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聘请台湾地区知名团队参与北京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或者聘请台湾地区专业管理人员加入北京休闲农业和乡村民宿管理和运营。
四是加强与台湾地区文创团队的项目合作。一方面打造与村容村貌整体相协调的景观设计,另一方面设计出更加有特色的农特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活化北京乡村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